文 | 北京市華僑城黃岡中學 徐 超
學校要有充分課程供給能力
文 | 北京市華僑城黃岡中學 徐 超

課程建設不僅是科學育人的需要,也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前不久《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正式發布,意味著課程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而作為一名普通中學的教育工作者,身處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親眼見證、親身經歷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興起與發展,有了一些個人的認識與思考。
從國家層面來看,自2001年教育部出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先導,調整和改革了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制定了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辦法,并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的課程管理。理論上就課程建設完成了頂層設計,但實際上課程建設的實施有待于落實,而且按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的新要求,國家課程還有待于完善。
從地方層面來看,北京市教委結合本市實際制定了《北京市課程計劃》,并根據國家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在全市或一個、多個區縣范圍內開發了自主實施、管理的體現首都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課程。在2009年出臺了推進課程整體建設的意見,在2015年提出了學校課程一體化實驗方案。理論上完善了地方課程建設規劃,規范了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管理,但實際上地方課程的實施保障不力,地方教材的利用率不高。
從學校層面來看,各級學校認真貫徹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改革綱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嚴格落實國家課程要求和執行北京市的課程計劃,并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國家、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努力開發滿足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理論上學校課程建設在全面推進,但實際上就大多數普通中學而言尚未形成課程建設的整體規劃,課程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課程建設受制于陳舊觀念。長期以來,課程是統一的,教材是指定的。形成了“教什么是死的,怎么教是活的”傳統觀念,產生了“教材依賴國家編寫,課程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衍生了“抓綱務本,落實雙基”的教學“法寶”。受這種陳舊觀念的影響,往往會誤認為,課程建設是國家和地方的任務,而非學校和教師的職責,從而導致課程建設觀念淡薄。
課程建設受制于考試導向。長期以來,考試的范圍是確定的,考點的要求是明確的。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課程設置模式,產生了“知識針對考點學習,能力針對說明訓練”的傾向,衍生了“落實得分點,突破增分點”的備考“經驗”。受這種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往往會誤認為,考試科目的課程必須開足開齊,而非考試科目的課程開多開少無所謂,從而導致學生素質培養課程短缺。
課程建設受制于學科本位。長期以來,學科教學課時是確定的,學生德育課時是機動的。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軟”的評價方式,產生了“學科之間脫離,教書育人脫節”的傾向,衍生了“重智輕德,高分低能”的育人模式。受這種育人模式的影響,往往會誤認為,教師只需要關注本學段學科的授業,而不需要考慮全科育人和全程育人,從而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育人功能缺失。


首先要明確課程建設的任務。課程建設就是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學校作為教育實體,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對學生的課程供給問題。學校的課程供給,不僅要符合國家的要求,還要滿足學生的需求,更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服務。就學校課程建設的具體任務而言,一是要對三級課程進行整合,形成一體化的課程結構,將各類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二是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構建開放型的課程體系,讓學校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社會。三是要優化課程實施過程,形成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
其次要制定課程建設的規劃。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創新工程,必須在深入分析學校課程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規劃。一是要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原則。關鍵是要把課程建設目標和課程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把通用原則和個性原則結合起來。二是要明確課程結構和內容。關鍵是要把分層結構和分類結構結合起來,把涵蓋性和邏輯性結合起來。三是要明確課程實施和評價。關鍵是要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把課程標準和課程效果結合起來。四是要明確課程建設的特色和發展。關鍵是要把課程特色和學生特色結合起來,把階段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
最后要形成課程建設的合力。一是充分調動和激勵教師課程建設的熱情和作為。要引導教師認清改革形勢,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教師課程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把學校的課程建設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激勵教師積極進行課程整合,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積極改進教學方式,積極優化育人模式。二是充分發掘和利用課程建設資源。利用家長資源,開發專題教育課程;利用專家資源,開發學科拓展課程;利用社會資源,開發綜合實踐課程;利用教育科研機構資源,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利用優質學校資源,大力引進核心素養培育課程。
近年來,我校圍繞課程建設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校本課程開發,盡管起步的時間較晚,但是推進的速度較快。然而由于認識的不足,前期的課程建設沒有制定出學校的總體規劃,導致課程建設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學校的課程供給能力,離滿足學生的需求相差甚遠。學習培訓,使大家對課程建設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相信這些新的見解將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成為全力推進我校課程建設的動力與指南,不斷加大學校課程建設的力度,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提升學校的育人能力,真正做到科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