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這足以表明未來對開機人員的要求將更上一個臺階。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會計的教學模式仍然決定了整個會計行業人才的水平以及未來的發展,改變現有的會計教學模式,打造開機信息化人才隊伍仍然是重中之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文將從我國現有的會計教學模式出發,嘗試著提出打造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的方法。
關鍵詞:會計教學模式;信息化;實驗教學
由于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化的應用顯著增加。盡管如此,現有的會計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遠遠不能滿足企業以及市場的需求。我們國家會計人才大多來自高校,可以說九成以上的會計人才出自教育基地,這樣高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努力培養優秀的會計從業者不僅僅是實現會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養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一、當前我國的會計教學模式現狀
我國的會計教學模式大多沿用西方的培養模式,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教育。反觀當下,我國的會計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黃旭等表示,一方面,當前高校的會計教學模式中涉及會計信息化的內容較少,這就限制了跨級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我國的教育部規定,大學實行學分制的考核模式,在這其中以本科教育為例,公共必修課的學分要求是大于四十學分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分僅為八十學分。這樣的模式下弊端重重,公共必修課占用了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時間,必定會限制專業課程的科學合理化設置,長此以往,對于新興會計信息化的相關課程往往會忽略掉。另一方面,高校的負責人對會計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高校負責人的影響下,主抓教學的院長很容易對會計信息化課程進行簡單化地處理,甚至是不開設此類相關的課程。長此以往,對未來會計行業的發展十分不利,不僅僅無法培養出適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會計從業者,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阻礙的作用。經濟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必須重視財務從業者的培養。與此同時,由于學校的教育以及對學生的引導問題,學生自身對未來的導向存在盲從現象。大多學生由于就業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急功近利的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然而此項考試所涉及的六門課程中并沒有和會計信息化相關的內容,這就導致了學生無法掌握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僅僅有《初級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與信息化有所交集。學生在大學期間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接受教師所傳授的課程,接受高校領導人對未來的掌握,這就決定了學生自身的局限性。
二、培養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關鍵
1.高校的管理者
桂良軍認為,高校的管理者是把握未來教學方向和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人,從課程的制定以及人才的培養起到關鍵決定性的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只用提高對會計行業人才隊伍的重視,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課程設置,培養出適合未來社會發展和需求的會計創新型人才。
2.會計教師隊伍
當前的教師隊伍和會計信息化教學的任課教師大多數是財務類的博士出身和計算機專業出身,并不是會計專業出身,不同的教師出身就決定了不同的教學側重點。劉友金等表示,眾所周知,會計出身的老師對會計的相關業務與其他科目的老師相比,更為熟悉會計工作,弊端也很明顯,相比計算機出身的教師,計算機知識方面是存在不足的,特別是運用計算機輔助等供給來處理會計事物。汪元華表示,會計專業出身的教師往往對跨級的信息核算系統和管理系統比較重視,計算機出身的教師對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庫以及團建系統架構有所側重。因此,教師隊伍十分重要,每個不同專業的教師都有各自的側重點。
3.教師隊伍的評定
我國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是職稱評定方式,通常是以教師發表論文的數量,和研究課題和項目的數量來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師大多忙于準備評職稱所需要的材料,不能夠專心忙于教學,一些優秀的教師他們的職稱不一定高,一些職稱高的教師講課不一定就適合學生以及未來的教學趨勢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教師應當多掌握未來發展的方向,特別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應當多運用網絡技術。
三、創新教學模式,打造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
為了響應財政部的《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政策,打造跨級信息化人才隊伍,在為來的教學中注重三個實驗,即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研究型實驗。從基礎到綜合再到研究,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
1.基礎型實驗
基礎型實驗可以著重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悟能力、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能夠加強學生對實驗的的掌握能力,以及了解其基本原理,使學生能夠擁有基本的實驗技能,加強對課堂上專業知識的了解和鞏固。課程所涉及的基礎型實驗上講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實驗,從而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
2.綜合型實驗
在基礎性實驗的基礎上,設置綜合實驗,從而培養學生對相同的課程的不同的考點,以及不同專業的相同知識點等等,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綜合運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整合知識的能力。綜合實驗主要體現的是崗位技能,依據會計的信息化來分組,從而對不同模塊進行實驗。《企業資源計劃》是一項典型的綜合性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做扮演的角色,從而對知識點更加牢固的掌握,并且能發現自身的問題。
3.研究型實驗
通過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鋪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已經十分成熟,但學生的創新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學生自身的原因,對知識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對外界的了解相當缺乏,因此通過研究型實驗來彌補這個不足。王思睿認為,教師帶領學生研究最前沿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技能,打造出會計信息化人才,為社會主義經濟事業而服務。
四、結語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會計從業者的工作,然而要想培養出符合新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模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實驗的部分,從基礎型實驗入手,到綜合以及研究型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打造出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劉友金,廖湘岳,向國成.經管類本科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2]黃旭,王釗.對高校ERP實踐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2).
[3]汪元華,吳志斌,江泓.本科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研究[A].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編.第九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下)[C],上海: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010.
[4]桂良軍.會計學本科專業會計信息化相關課程設置及其教學體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11).
[5]王思睿.提升會計信息價值服務社會公眾[J].財會通訊,2009,(11).
作者簡介:劉俊華(1974.09- ),男,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會計學、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