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杰
摘要:〖HJ0.75mm〗本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和跨國公司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也逐漸上升到了戰略層面,知識產權這把“雙刃劍”甚至淪為某些跨國公司打壓我國企業的有效武器。自我國加入WTO之后,來自外國企業越發頻繁地發動的知識產權訴訟中存在著大量濫用權利的情況,不僅破壞了原本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而且嚴重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或社會的公共利益。因此,就我國而言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如何限制以及相應的立法規制進行研究和決策,是甚為必要與緊迫的。
關鍵詞:知識產權;權利濫用;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2.294;D923.4;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115-02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手機、汽車、通信技術等諸多產業發起的一系列知識產權濫用的貿易糾紛,不僅給我國企業的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更是沉重打擊了我國的知識技術創新產業。因此,我國對跨國公司濫用權利的惡行進行有效遏制是極為重要的。
一、什么是知識產權濫用
(一)知識產權濫用的定義
知識產權濫用是指權利人采取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方式或途徑不正當行使其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限制排除競爭的行為。其行為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權利人行使該項權利時越過了法律法規所限定的合法范圍;二是權利人行使該項權利時并沒有越界,但對公正自由的市場競爭造成了某種不合理的限制,以及違反了其他公共政策。
(二)知識產權濫用的構成要件
知識產權濫用按構成要件可分為主體、行為、損害三大要件,某一項知識產權行為只有同時構成了這三大要件時,才可能構成知識產權濫用行為。
首先,主體要件是指該項權利的合法享有者。成為合法享有者的途徑,既然可以是該項知識產權本身的所有人,也可以是在權利許可范圍之內的被許可人,以及通過合同轉讓方式而繼受該權利的權利受讓人。
其次,行為要件是指權利人以違反法律法規的方式不正當地行使其知識產權的行為。通常是指,該項權利的權利人由于各種原因或者動機不合法不正當地行使其合法權利,無論這種原因或動機是出于何種理由,只要其行為在客觀上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可以認定。
最后,知識產權的損害要件是指該項權利的行使有悖于制度原則與立法目的,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
二、主要表現形式
只有明確了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表現形式,我們才能在實踐中公正清晰的界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權利濫用,同時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濫用知識產權行為造成的危害。筆者根據《TRIPS協議》及參照各國立法和相關司法實踐,對知識產權濫用的主要表現形式進行了以下論述:
(一)濫用申請權
知識產權申請權的濫用,指的是權利人為達到排擠潛在的競爭對手和壟斷市場的目的,對明顯不具備授予條件的知識設計和技術成果等所提起權利申請,從而不合法的占有該項知識產品或技術成果的行為。此類行為以垃圾專利的大量申請和專利流氓的興起為典型,這種行為不僅不符合知識產權申請的相關標準,而且是對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的嚴重背離,阻礙了知識傳播和技術進步,屬于知識產權申請權利的濫用。
(二)搭售
搭售實質就是強制性附條件交易行為。通常是指處于市場支配地位的知識產品權利人,出于某種動機強制性要求買方購買其產品或服務的同時必須購買其另一種產品或者服務,并以此作為交易的必要條件。這種行為幾乎被世界各國法律和國際協定所明文禁止,它不僅破壞了原本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機制,而且是從根本上對經濟社會中的貿易自由原則和現代民法的公平公正精神的嚴重背離。前不久,美國高通公司就曾因濫用其在基帶芯片市場支配地位搭售非標準專利產品的行為遭到國家發改委罰款9.75億美元(約合61億元人民幣)的處罰。最近,瑞典利樂集團也曾被中國國家工商總局指控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提供設備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搭售包裝材料,進而對其作出了罰款6.68億人民幣的行政處罰。
(三)拒絕許可
拒絕許可是指在知識產權實踐中,權利人對自己擁有的關鍵性的專利技術或知識產品進行專有控制,對他人或社會在合理限度內所提出的使用許可進行拒絕授予,從而加強壟斷地位、維持市場優勢的行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權利人本身依法享有是否許可和自由支配的權利,但從社會公共利益的價值觀出發,之所以要對市場主體以及權利人進行極為必要的合理制約,是基于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目的不是為了對權利人進行獎勵而是為了鼓勵創新。比如在美國高通訴魅族案中,高通對其無線通信標準相關的專利技術拒絕任何第三方在合理限度內提出的使用許可,實質上已經背離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目的。更何況若其本身已經在市場競爭中達到了某種壟斷地位,其更應該基于以上合理制約形成一種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和快速發展。
(四)濫用執法程序
原則上,知識產權權利人對于任何侵犯其權利的行為,都有權請求制止和救濟。然而在實踐中這種救濟權利卻遭到了濫用,某些權利人為了商業利益打著維護權利的旗號,濫用知識產權執法程序以此打擊競爭對手、謀取非法利益。對執法程序的濫用行為主要以下有三種:濫發警告函、濫用訴訟權利和濫用海關保護程序,其中,知識產權訴訟權利的濫用因臭名昭著的專利流氓的興起而愈發頻繁。根據UnifiedPatents的統計,2006年由NPE發起的專利訴訟僅有769件,而到了2016年已達到6357件,占全部總數的71%。這說明,如今每年在世界范圍內發起的專利訴訟大部分都是NPE發起的,且數量正不斷攀升。據研究報告顯示,互聯網和高科技公司是其主要的訴訟對象,占被訴總量的很大比例,此外亞洲公司也深受其害。加入WTO以來,我國企業在外貿領域同樣遭遇了不少濫用知識產權訴訟權利的行為。
〖HJ0.8mm〗三、相關法律規制的研究
(一)我國現行相關法律規制的現狀
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重點傾向于保護知識產權本身,而對如何規范知識產權濫用和完善救濟措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內大多數學者都傾向于單純運用反壟斷法研究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并簡單化地與市場壟斷相聯系。對此,TRIPS協定不僅強調了對知識產權保護,也確立了規制濫用的原則,《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等也都有限制權利濫用的相關條款。而我國現階段相關的法律規制都存在規制不全面、司法實踐性不強、相互協同性不夠的局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規制體系,有待于在今后的立法修訂和司法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
(二)世界各國相關法律規制研究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西方發達國家對此無疑具有相對優勢,筆者在比較法視野的基礎上對世界各國針對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規制立法研究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我國相關立法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建議。
美國:著名的《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作為美國在有關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規制方面的里程碑,其重要性和重大意義不言而喻。其在開篇就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法進行了詳細論述,進而對一般性原則和使用標準進行了分析,并且橫向和縱向地研究了基于市場支配地位的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模式。而在第4條則是主管機關根據合理原則進行的評估許可安排的一般性原則,同時,不管是在《專利權濫用修正法》還是《促進創新:競爭與專利的法律和政策的恰當平衡》的報告中,都系統性地表明了美國對權利濫用在司法實踐中將要采取的司法理念、判定原則和法律適用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一窺美國在這方面的司法原則和執法理念,實在值得我國立法者所參考借鑒。
歐盟:根據歐盟相關法律規制,知識產權的權利中“存在權”與“使用權”在原則上是有所區別的,這也符合歐盟作為一個共同體而非統一國家的法理邏輯和司法實踐準則,因此,歐盟針對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規制并非是專門統一的知識產權制度立法,而是通過市場有效競爭規則進行規制。
通過現行的《技術許可協議集體豁免條例》,我們可以看出歐盟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政策性、適時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執法理念。作為多個主權國家聯盟而成的復雜社會共同體,如果說歐盟競爭法的靈活性是在縱向上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權力濫用行為進行了有效規制,那么歐盟的競爭法規則就是在橫向上基于整個的歐洲大市場,從程序法、實體法和司法實踐及相關立法原則和目的出發,針對權利保護和濫用進行了有效協調和平衡,從而構建了歐盟現在的法律規制體系。
(三)對法律規制的完善和建議
1.法律制度的完善
首先,應將知識產權法作為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基礎,完善和加強專門法律對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制并充分體現知識產權不得濫用原則。其次,也應當制定相應的準用規則,加強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制,并協調其在規制過程中相關法律領域的適用。另外針對在司法實踐中可能存在的專門法律與其它法律規定交叉競合的情形,如果缺乏相應的協調準用機制,司法實踐中對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規制就極有可能產生混亂和法律漏洞。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建立相應的準用規則,以此協調規制過程中相關法律的適用問題。
2.相關法律規制的建議
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于知識產權濫用的責任制裁和措施缺乏科學具體的法律規定,司法實踐操作相當困難。因此,針對權利濫用的法律責任和救濟措施的缺位等問題,首先,我們應建立抗辯機制,確立法院對知識產權侵權抗辯的審查裁判權,同時對濫用行為做出嚴格詳盡的法律規定,作為司法審查依據。然后,根據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法律性質和實質損害結果的不同,明確區分濫用行為的具體情形和規制措施,進而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和救濟措施。最后,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和執法機構,加強對外貿領域知識產權專門法律機構的建設,確定管轄原則和司法程序,負責侵權訴訟抗辯機制具體的執行,充分運用國際規則打擊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維護我國在對外貿易領域中的正當利益。
四、結語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我們必須立足國情,綜合考量國內外法律規制及相關國際條約協定,加強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有效防范,才能更好地應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競爭和技術壟斷。同時,只有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從根本上提高創新能力、打破壟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是實現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的最好途徑。
[參考文獻]
[1]馮江.論知識產權濫用的競爭法規制[C].第六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2006.
[2]胡文明.入世后知識產權領域的反壟斷問題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2003.
[3]楊雄文.知識產權濫用的危害及其反壟斷規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