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艷麗
摘要:立德樹人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大問題,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是立德樹人的應有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學生意識的培育任務在于增強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在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過程中,要尊重教育規律、注重培育藝術,引導學生心存敬畏,強化規則意識,促成學生形成守法習慣。通過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讓學生知行合一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關鍵詞:立德樹人;學生;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87-01
一、立德樹人的任務與目的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育人之道,樹人為本、以德為先。“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所在。[1]多年來,我國教育一直重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然而,近年發生的汶川抗震“小英雄”涉嫌詐騙、廣州中學生持刀捅死同學、北大法學院前學生會主席瘋狂盜竊等案件,令人惋惜與遺憾的同時,折射出我國教育的不足和部分學生法治意識的缺失。黨的十八屆四全會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這一論斷重在引導青少年成為合格公民,從小就有“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立德樹人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大問題。培育合格公民亦是立德樹人的應有內容。立德樹人要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唯有此,才能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
法治意識是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信仰。立德樹人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其任務是增強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遵紀守法是基本的法治素養,當代青年學生主觀上守法、用法意識不斷增強,但客觀上遵紀守法,用合法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不盡人意。[2]法是規定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是給公民劃定的行為底線。學法在于知曉法律、明白法律,尊法在于尊重法律、敬仰法律,守法在于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用法在于運用法律維護正當權益。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互為融通,核心讓每個公民對法心生敬畏,并內化為崇法向善的行為習慣。此也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人才和及后備力量的價值取向。
三、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方法
立德樹人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并不是簡單的說教灌輸,要尊重教育規律、注重培育藝術。引導學生心存敬畏,“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編好教材,寓教于樂,讓學生從小就知曉哪些是法律底線不得逾越。強化規則意識,所謂規則意識,簡單地說,就是關于規則的知識,就是要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時規則意識還包括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倡導契約精神,契約精神的真諦在于公正、平等和自由。契約精神是現代文明的核心表現。缺少契約精神,自由與平等就成了特權階層所獨享的產品,那社會的法治與民主就無從談起。契約強調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彼此雙方就得對各自的選擇負責,必須信守諾言。
弘揚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民的一切民事活動都應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合稱,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及平衡的五大功能。俗語說“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社會的規矩是社會行為的準則,只有大家都按規矩辦事,社會才會有條不紊,才能使人的生活環境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每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社會紅利,才能維持好人們之間良好的社會關系。弘揚公序良俗,需要提倡公共社會公德。如果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是缺乏的或普遍不遵守,那么就很難說社會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俗。學生良好公共道德的培育,在學校層面,首先一點學校應改革教育方式,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將學生遵守公共社會道德的行為計入學生的綜合考察中,當然前提是讓學生知道公共社會道德的范疇,哪些行為是不能犯的。這就需要開設公共社會道德課程,使學生了解并熟知作為公民應遵守的公共社會道德。
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將法治課設為學生的必修課,因而加強學生對法律的學習。當然,學習了發揮,還要使學生形成遵守校紀法律的良好習慣,從“小”處著手,從日常的排隊、過馬路、按規定、程序辦事做起,促成學生形成守法習慣。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將法治教育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強互動性,進行體驗式教育,耳濡目染形成守法習慣。內化為法治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3],法治信仰這是指就是公民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遵守法律并且沒有被迫之感,而是完全出于個人的行為習慣。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需要將法治通過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讓學生知行合一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參考文獻]
[1]陳勇,陳蕾,陳旻.立德樹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
[2]張瑟.依法治國背景下青年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J].法制博覽,2016(10).
[3]許安標.憲法及憲法相關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