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摘要:憲法司法化解釋是國際發展趨勢,我國正在進行國際化進程,憲法司法化解釋也是大勢所趨。文章以憲法司法化為寫作對象,介紹了憲法司法化的含義、基本條件,指出了我國在進行憲法司法化中存在的一些障礙。
關鍵詞:憲法;司法;解釋
中圖分類號:D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81-01
一、憲法司法化的含義
憲法司法化是指憲法作為法院審判依據,直接參與審判。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的時候,除了可以適用部門法規定外,還可以直接援引憲法條款規定,判決當事人應當承擔憲法責任或者其他部門法責任。憲法司法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憲法司法化所引用法條必須是憲法法條,引用目的只能是為了進行判案,而不是去否決其他部門法的規定。
第二,憲法司法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權利。在部門法沒有規定而憲法有原則性規定的時候,可以適用憲法原則性規定。由于憲法大部分規定是原則性問題,而部門法對于原則性問題規定甚少,在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部門法往往不能發揮保護公民的作用,只有憲法才能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
第三,法院可以對憲法進行解釋。在我國憲法適用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對憲法進行了解釋,例如齊玉苓案件。憲法司法化必然規定只有審判的法院才能夠將憲法原意與實際案件緊密結合,恰到好處地使用憲法進行解釋,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同時還可以避免憲法被擴大化解釋或者縮小化解釋。
二、憲法司法化的基本條件
(一)得到明確的授權
憲法司法化的前提是有一門存在的憲法,而且必須是明文的憲法。在進行憲法司法化過程中,牽涉到司法權的適用范圍,而對于司法權適用范圍,我們可以適用法無規定則禁止原則。在適用憲法的時候,必須具有成為法的明確規定方能使用,如果沒有明確規定則禁止使用。
(二)解釋規則明確
在法院進行憲法司法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部門法的規定與憲法的規定相沖突的情形。針對這種狀況,做好解釋工作是憲法進行司法化的基礎。在法院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兩者相沖突的現象,法官可以根據案件作出具體的判斷,但是法官的判斷必須符合憲法的精神,在法律同憲法精神明顯抵觸的情況下,必須適用憲法的規定。如果法官采取部門法的規定,則忽視了憲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對憲法的藐視。
(三)權力分立與制衡
在適用憲法司法化的過程中,必然損害到立法機關的利益。因為立法機關是法律的制定者,而憲法否決了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必然造成憲法的使用者與立法機關之間的利益沖突,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憲法司法化活動,進行權力的分立和制衡勢在必行。
(四)擁有解釋共同體
在司法活動中適用憲法是各級法院所擁有的權利,而不是個別法院擁有的權利,否則憲法的司法化也是一種狹義上司法化。為了更好地使憲法能夠司法化,必須在法院之間建立解釋共同體,使得憲法的解釋具有普遍性,保證憲法的安定,保證人民對憲法的信仰。防止出現嚴重的價值觀沖突,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產生質疑。
(五)具有良好的法官隊伍
法院進行憲法解釋的時候,實質上是法院的法官在對憲法進行解釋。法院法官的個人素質,直接決定著憲法解釋的優劣。在當前社會,我國社會對法官的認同感普遍不高,讓法官進行憲法解釋存在著公信力的問題。為了使憲法司法化可以得到落實,建立一支高效完備的法官隊伍勢在必行。
三、我國憲法司法化的障礙
(一)我國對法律解釋實行集權
對憲法進行司法化,可以彌補憲法的漏洞,使得各級法院可以公正地審判案件。在我國,對憲法的解釋主要取決于法官,而法官與法官之間可能存在的憲法認識不同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西方可以采取先例原則進行解決,而在我國并沒有這樣一個原則。為了使憲法可以更好的司法化,筆者認為可以由審判委員會進行決定。
(二)既有條件不成熟
憲法司法化實質上賦予了法院一項至高無上的權利,法院可以利用權利對我國的各個政府機關進行違憲性審查。但是在具體落實的時候,違憲審查與法官的個人素質密切相關。在當前,我國法官的素質普遍不高,人民對于法律的信任感普遍不強,司法腐敗的現象非常嚴重,以上的種種現象都對憲法的司法化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三)憲法司法化不符合社會轉型期的要求
憲法司法化是由具有高度權威性的法院作出的。社會上出現的爭議焦點,重大議題都是通過法院進行最終的判決。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集團錯綜復雜,利益沖突不斷,使得法院對于憲法的解釋很難使群眾信服,不利于憲法司法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松有.憲法司法化及其意義———從最高法院的一個批復談起[N].人民法院報,2011-8-13.
[2]胡錦光.論中國司法審查的空間[J].河南社會科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