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珍
摘要:繼承是一種法律制度,早在羅馬法時代就存在繼承制度,現代的繼承制度主要是指對財產的繼承,是基于人事關系和被繼承人意思的財產關系,繼承權視被為民事主體的財產權。繼承可以分為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還有無人繼承情況的例外出現。國際私法所調整的繼承關系是在國際交往過程中逐漸生成的,具有涉外因素,是存在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要素中。由于繼承法律關系中有涉外關系,不能單純的適用本國法。因此,涉外繼承關系的法律沖突不可避免,在繼承法律適用上,反致制度以及公共秩序保留等制度常常被適用。
關鍵詞:繼承;涉外;遺產
中圖分類號:D99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123-02
一、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
法定繼承,在被繼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之后,在沒有遺囑和遺贈的情況下,直接依照法律的來確定繼承的先后順序、繼承人繼承的遺產份額以及繼承人的范圍、遺產分配原則的繼承制度。法定繼承是建立在嚴格的人生身份關系基礎之上的,是根據各種身份關系而成立的繼承法律關系。在法定繼承中,如果被繼承人或繼承人是外國人,或者作為繼承客體的遺產位于國外,或者引起繼承發生的被繼承人死亡這一事實發生在國外,該法定繼承就是涉外繼承的范疇。各國關于繼承的法律規定是不一樣的,在現實中會發生沖突。
對此,各國法律沖突適用的的規則有:
(一)統一主義
又稱同一制是或單一制,在統一制下,對被繼承人的遺產是動產還是不動產不做區分,都選擇被繼承人該國的屬人法予以適用。同時,繼承是親屬對財產的繼承,繼承人的次序等均以繼承人和被繼承人關系的遠近來確定,到19世紀中期,薩維尼和曼奇尼均主張統一主義。隨著時間發展,該主義在歐洲大陸國家所普遍采納。統一制可以避免分割主義所帶來的適用多個準據法的麻煩,便于統一的處理被繼承人遺產,減少了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別,不需要識別。有利于保護被繼承人及其家屬的利益,但是,并不能說有利于財產所在地的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保護。
(二)分割主義
又稱區別制,指在涉外繼承案件處理中,進行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分別使用不同的法律,不動產與其所在的地區有緊密的聯系的特殊性,動產一般根據死者的屬人法繼承的原則來確定,所采用得是死亡時的住所地法。正確區分各國不同的法律規定將有助法律的原則。這種沖突原則不能簡單地劃分進同一制或區別制。動產繼承所適用的準據法,除了少數國家的適用死者死亡時的本國法之外,而許多采用區別制的國家的選擇一般采用死者死亡時的住所地法。分割主義帶來的是不動產分別處于不同國家時,就其財產分別適用不同的準據法,繼承關系會出現復雜化的現象。
(三)法定繼承
對外國法適用的限制,反致,在繼承問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反致制度。1878年的“福果案”是涉外法定繼承案件中運用反致排除外國法適用的著名案例,反致制度在我國是不被承認的。所以該制度對我國不適用。公共秩序保留,由于各國關于法定繼承制度的差異很大,一國法院在涉外法定繼承案件的處理中,依沖突規范適用的法律指引為特定的外國法時,而適用該外國法的結果將違背內國法的公共秩序時,就會采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以達到規避外國法的適用的目的。
二、涉外遺囑繼承的法律問題
除法定繼承之外,遺囑繼承是涉外繼承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囑繼承是被繼承人生前對其遺產所作的處分行為。遺囑人通過遺囑處分其財產有兩種基本情況:一種是通過遺囑規定在其死亡后遺產有哪些法定繼承人繼承,或規定個法定繼承人的繼承份額。立囑能力的規定是屬于當事人的屬人,涉及到的法律沖突分別是:動產和不動產,如何其確定適用的準據法,是動產還是不動產這都不涉及,是否應當采用統一適用有關的法律準則。
(一)立遺囑人能力的法律適用
遺囑能力是指依法能夠訂立有效遺囑的能力。遺囑能了的準據法一般認為應由當事人的屬人法加以解決。遺囑是指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實行的個人處分,并且在遺囑人死亡時之后按照程序應該所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各國的法律規定不同,但大多數國家都屬于屬人法的范疇。
(二)遺囑方式的法律適用
因遺囑有改變法定繼承人范圍、順序、和遺產分配辦法的效力,是和有關當事人繼承權的取得和喪失有密切關系的制度,各國法律對遺囑的訂立方式都做了明確規定,按照海牙公約對于遺囑適用法的歸責原則,海牙公約是以一種開發、寬松的態度對待遺囑方式準據法的選擇可以看出公約是最大程度的讓遺囑發生法律效力。
(三)遺囑內容和效力的法律適用
遺囑人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自由處分財產,各國的規定不相同。通過國際法的立法和實踐發展來看,關于遺囑內容和效力的法律適用有:1、適用立遺囑人立遺囑時或死亡時的本國法。2、使用遺囑人死亡時或立遺囑時的住所地法一些國家認為,繼承及繼承的財產是與死者住所有密切關系的,因而主張適用立遺囑人死亡時的住所地法。3、選擇適用遺囑人的本國法或住所地法。
三、無人繼承財產的法律問題
無人繼承財產,一般就是指無人繼承和受遺贈人承受的財產。或法定繼承人和受遺贈人都放棄的拒絕承受的遺產。在英美國家,遺產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采取的是遺產間接轉移制度,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由法院或遺囑登記機關授權選定的遺產管理人或遺囑執行人管理,在清償債務后將可以繼承的財產再歸繼承人繼承。此時,遺產管理人或遺囑執行人的選任和權限就成為問題。另外,即使是在采取遺產直接轉移制度,即被繼承人一旦死亡,財產就直接由被繼承人繼承的大陸法系國家,如果被繼承人是否存在尚不明確的情形下,就必須需要任命遺產管理人來查找繼承人是否存在,清償并管理遺產。關于遺產管理,存在依據繼承法律關系的準據法和依據遺產所在地法兩種方法。
對于無人繼承的遺產,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規定,無人繼承財產應該歸國家所有,但是對國家一什么資格取得無人繼承財產,有不同的學說。
(一)繼承權說
國家以特殊的繼承人資格來取得無人繼承財產的所有權,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倡導。他認為,國家或地方團體可假定為最后的法定繼承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死者的遺產不是“無人繼承”的財產,是由國家作為最后的法定繼承人
(二)先占權說
國家主張以無主物先占者的資格的身份來取得無人繼承財產的學術觀點,由法國學者魏斯倡導,認為無人繼承財產應由遺產所在國取得。英國、日本、奧地利和多數拉美國家等也支持先占權說。
1.適用繼承的準據法
英國在以往的判例中曾采用此原則解決無人繼承財產的歸屬,但是,當依繼承準據法應把無人繼承財產移交給被繼承人本國時,它往往通過“二級識別”用財產所在地法,即英國法取代繼承準據法,以達到英國國家以先占權取得外國人的無人繼承財產的目的。
2.適用被繼承人的本國法
《德國民法典》規定,德國國庫作為最后的承受者來繼承被繼承人無人繼承的財產。有關無人繼承財產的歸屬的法律適用的領域,我國法律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只能按照有關司法解釋來具體細化該問題。關于無人承受遺產的準據法,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依照何種法律確定財產為無人承受的遺產;二是以何種法律決定無人承受財產的歸屬。對于依照何種法律確定遺產無人承受,各國一般主張依照繼承關系本身的準據法來決定。
我國立法中關于涉外繼承的相關規定:
準據法是涉外繼承沖突規范指向的法律,是用以確定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實體法。沖突規范只解決具體適用哪一國家的法律,沖突規范指向的準據法才最終實現是繼承權得以實現。為保護本國公民和國家的利益,大多數國家對繼承案件實行專屬管轄權。在國際上同行的做法是根據被繼承人的國籍、住所、或遺產所在地為依據,確定案件的管轄權。關于涉外繼承的準據法,我國法律上和司法解釋上都有明確的規定。
[參考文獻]
[1]丁偉.沖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8-132.
[2]高鳳仙.美國國際私法之發展趨勢[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12.
[3]韓德培.國際私法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318.
[4]韓德培,肖永平.國際私法學[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29.
[5]黃進.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2-46.
[6]黃進,何其生,蕭凱.國際私法:案例與資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8-52.
[7]蔣茂凝,J·Brathers.國際私法實例說[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12):88-92.
[8]金明.國際私法教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78-82.
[9][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M].李東來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228-312.
[10]李浩培.李浩培文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18.
[11]李雙元.中國與國際私法統一化進程(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
社,1993:84-92.
[12]林欣,李瓊英.國際私法理論諸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21-310.
[13]劉茂春.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修訂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201-212.
[14]劉素萍.繼承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28-32.
[15]劉想樹.國際私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8-72.
[16]齊湘泉.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婚姻、家庭、繼承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8-173.
[17]齊湘泉.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2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