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雁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的變化,一個新的貿易協定TPP順應而生,TPP不但對中國政治經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中國法治建設也具有深遠意義。與TPP規則中的知識產權,國企競爭規則,環境保護和勞工權益等內容相比較,中國國內相關法律還存在著差距,如何適應新的國際局勢,如何建立即符合本國國情又能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法律體系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TPP;中國;法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4;F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141-02
一、TPP產生的背景及發展趨勢
(一)TPP的源起和內容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剛開始由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三國為了實現貿易經濟互惠而發起的多邊貿易協定。稱為“太平洋三國更緊密經濟伙伴協定”即P3,2012年10月該協議談判正式啟動。2005年文萊加入并成為談判方,此時更名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即P4。2009年,作為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宣布加入TPP并迅速占領主導地位,隨后有一批國家相繼宣布加入TPP談判。截止2015年12月,共有美國等12個國家加入TPP。TPP除了前言和補充文件共有20個條目,主要包括貨物貿易市場準入;原產地規則;投資;貿易的技術壁壘;政府采購;投資;跨境服務的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爭議解決;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勞工權益保護;競爭政策;環境保護;國有企業“競爭中立”等方面的條款。
(二)TPP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內容全面和高水準成了TPP最大的亮點,由發達國家主導并代表其利益而產生的TPP,不管是從規則的設立還是內容來看,所涉及面之廣史無前例,從目前加入的12個國家來看,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加入的條件更高,TPP在勞工、環境標準、規則法律約束力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要求都要比目前其他國際貿易規則高;與時俱進是TPP的另一大特點,與世貿組織相比較而言,其加入了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內容,TPP成員國少,貿易容易達成,爭端更容易解決,更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全球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舊有的貿易規則弊端不斷突顯,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動態,多哈談判的失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使得各國更加警覺,更加注重保護本國利益。世界各國急需一個嶄新的、健全的、更加嚴格的協議來解決貿易中出現的問題,TPP應運而生,作為FTA(Free Trade Agreement)即自由貿易協定的一種,未來發展前景可觀。
二、TPP對中國的影響
(一)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
從政治經濟方面來講,如果中國不能加入TPP,則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市場將會受到影響,因為TPP成員國之間最終要實現零關稅,這就無疑對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沖擊,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強項制定經濟貿易新規則——美式FTA[1]。貿易規則格局的變化勢必導致政治格局的變化,從TPP規則來看,知識產權,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國企競爭規則等有關規定與中國目前國內相關制度不融合,這無疑限制了中國加入TPP的條件。如此一來,在經濟上以美國為首的TPP成員國將會占據亞太地區主要市場,消弱非成員國的經濟增長。一些小國家會為了換取美國政治上的支持而跟隨美國加入TPP,形成以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政治經濟格局。
(二)法律方面的影響
1.知識產權方面
TPP有關知識產權內容與我國知識產權法相比較存在著較大差異,TPP草案中規定商標圖樣包括可識別的氣味,這與美國法律一致,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承認氣味商標的國家。依據我國《商標法》第八條規定:氣味作為商標注冊是不受支持的。TPP還規定在商標的轉讓時無需到商標管理局備案,而我國《商標法》第43條第3款明文規定商標轉讓時需向商標管理局備案及公告之后才受法律保護。著作權方面,TPP草案當中關于作品、表演或唱片保護期為:以自然人生命為計算標準的,不少于作者終生加死后70年[2]。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為50年。TPP草案還規定了成員國須對人或者動物的治療和外科手術方法給予專利保護。我國《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不授予專利。
2.國企競爭規則方面
TPP規定了國有企業“競爭中立”的原則,是指取消國有企業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使之與其他非公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因為從中國進入全球500強企業來看,基本上全都是國企,中國企業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顯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3]。”國企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國企的發展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強有力對手,他們擔心這樣的發展趨勢會對其經濟產生影響。美國在TPP提案中提到,國企在采購與出售商品和服務時以商業方式進行,在重大國家項目上不能歧視他國企業,如果成員國企業認為存在不公平待遇可申請仲裁[4]。
3.環境保護方面
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先進,環境保護體制完善,所以在TPP規則制定時設立了高標準的環境保護制度,利用自身優勢來設置“綠色貿易壁壘”,這樣可以輕松的將發展中國家的貨物以環境不達標為由擋在門外。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環境保護制度還有待跟進,尤其是公眾參與程度不高。
4.勞工權益保護方面
TPP締約方都是ILO(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承諾國際勞工權益保護,組織和參與工會自由,祛除強迫勞動,祛除童工等問題有詳細的規定。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勢必促進中國勞資關系的重構,對中國勞工權益保障提出更高要求。[5]尤其最近幾年隨著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大量勞工出國,如何保障他們在異國他鄉的權益,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針對國際勞務輸出的法律。還有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工會組建率低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最大限度的將工人組建到工會當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中國的應對策略
(一)政治經濟方面
1.積極推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關系的發展
目前,中國已與2/3的亞太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在此基礎上要更進一步發展雙邊貿易關系,利用外交和經濟政策的調整,以應對TPP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中國應利用自己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的有利優勢盡快加入TPP談判,如果談判進展順利,要爭取規則制定的主動權,避免像當年加入WTO那樣被迫做出大量不利的承諾。
2.充分發揮亞投行的作用
亞投行即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于2014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亞投行是由中國提倡并籌建的,目前一共有31個國家宣布加入亞投行。旨在方便亞太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幫助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發展,為亞洲國家的互利雙贏合作發展提供硬件設施,為中國具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制造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中國高鐵走向世界就是一個例子。亞投行的順利建立,提升了中國在亞太地區經濟影響力,從而強化了我國在亞太地區制定規則的主動權。
(二)法律方面的對策
1.健全國內法律體系
加強立法,制定出臺即立足本國國情又順應時代發展的法律,轉變立法理念,彌補欠缺,出臺新法,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保障。關注TPP已經公布的條款,分析研究,對中國在立法方面還未涉及的領域加緊立法,對已有的但與國際水平相比較有差距的法律不斷完善。近幾年,中國企業不斷走向世界,勞工出國人數飛速增長,對出國勞工利益保護迫在眉睫。我國應借鑒國外勞工權益保護制度,將海外勞工納入勞動立法保護范圍,及時出臺海外勞工權益保護專門法律法規[6],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如環境保護方面,提高環境質量與保護標準,建立一套先進的環境標準體系,并以立法的方式確立,另外確保生產銷售的商品一律要符合環境標準制度,與國際水平一致。立法保障公民參與制度,公眾參與制度可以說代表著一個國家發展觀和執政觀的進步,也彰顯一個國家法制建設的成熟,我國目前存在公眾參與度低的現象,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力量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應不斷提高并以法律的方式確立公眾參與權,調動人民群眾的環保積極性。
2.建設涉外法律人才隊伍
要密切關注國際局勢變化,就需要培養精通國內法又精通TPP協議及國際法,國際慣例的人才隊伍。法律人才隊伍建設也是推進對外開放各項事業的重要保障,對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與國際接軌都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從我國目前法律人才狀況來看,急需建立滿足國際事務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隊伍,形成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機制,使得更多的法律人更加專業的處理涉外事務,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3.深化國企改革
TPP將會是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次重大推動,TPP規則給予成員國國有企業一定的過渡期,我國幾乎所有的國企都是經歷過改革洗禮的公司形式,我國共有約14.5萬國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及時出臺,強調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使國企更加市場化,不斷增加活力。其實,TPP中有關國企的條款與中國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四、結語
中國目前尚未加入TPP,但已與TPP成員國中的很多國家簽有自貿協定,隨著這些國家加入TPP談判的完成,其國內法勢必調整以適應TPP規則,此時,一定會影響到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更何況目前還未加入但與中國有雙邊貿易協定的國家將來有可能加入TPP,所以,無論中國是否加入TPP,它都會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從加強國內改革,完善立法,建立國際領先水平的法律體系和通過外交途徑等多方面入手。對TPP即樂見其成,又全方位的積極準備以迎接其挑戰。
[參考文獻]
[1]陸建人.美國加入TPP 的動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八條.
[3]劉彬.知識產權法律問題跟蹤及中國的應對之策[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5,06(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
[5]顧敏康,孟琪.TPP國企條款對我國國企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6).
[6]侯楊.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工權益保障問題探究[D].吉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