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顏
摘要:交通肇事罪的一個前提是必須對事故進行認定,確定屬于重大交通事故范疇,但交通事故認定,并不能作為簡單的判斷交通肇事罪的條件。本文先對兩者做了簡單介紹,然后從犯罪構成和刑事責任兩方面入手,分析了兩者間的關系。
關鍵詞:交通事故認定;交通肇事罪;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197-02
一、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道路建設速度加快,機動車輛數量猛增,即便是普通人家,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多樣化。此時,安全受到關注,而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出現各類交通安全事件,對群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當發生交通事故后,需進行責任追究,此方面的法律非常細微,若不加以細分,很容易混淆罪名。這里就要牽涉到交通事故認定和交通肇事罪兩方面,有著很大爭議,所以需要明確區分兩者間的關系,才能保證司法執法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交通事故認定和交通肇事罪分析
(一)交通事故認定
指的是公安機關根據事故原因,以及違章行為和交通事故間的關系,對當事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認定追究的行為。然后出示認定書,作為其他罪名認定的前提條件。那么,在司法活動中,這一認定行為起著什么作用呢?是行政確認,行政裁決,還是單純的鑒定行為?因為從其定義來看,與這三種說法都有些許關系。以鑒定行為為例,交通事故認定需要公安部門運用相關工具、技術和制度標準進行判斷分析,在某些方面與鑒定行為相似。
交通事故認定的目的是為了明確追究責任,除了發生的案件事實,還要綜合責任大小、價值判斷等因素考慮,且認定書是在事件后,所以與行政確認的特征不符,不在此范疇內。而行政裁決突出的是審查和裁決,但交通事故認定傾向于專業技術方面的勘察和分析,與裁決行為還是有著明顯差距,因此也不在行政裁決范疇。鑒定行為的主體通常是法院,而交通事故認定主要是公安機關負責,兩者差異明顯,所以也不屬于鑒定行為范疇。但同時,它又與此三個要素有著相通之處,所以應綜合來看,交通事故認定既是行政執法行為,又是一種特殊的鑒定行為。而相應的鑒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重要資料,其作用不言而喻。
(二)交通事故罪
《刑法》將此罪歸為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財產安全受到重大損失的,都能構成此罪,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要想判定肇事行為是否構成肇事罪,需對其主體、客體等加以分析,主體可以是從事交通行業的人,也可以是非交通行業的人。從客體來看,主要侵犯的是交通運輸安全。本罪主觀方面主要是因為各類主觀性過失,而且還要引起重大交通事故,對公私財產或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脅。
三、我國交通事故認定和交通肇事罪的關系
(一)犯罪構成關系
在我國法律中,某些構成犯罪的特征并沒有明確規定,在司法解釋和執行時,需要參考其他相關法律條例的,被稱為空白罪狀。它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得刑事法網更加嚴密,執行起來更為穩定。在體現刑法嚴厲的同時,也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和人文性。根據刑法對交通肇事罪的定義來看,其中“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就屬于空白罪狀,既有構成犯罪的部分要素,又不做明確規定,所以如何運用使其達到最高效率,顯得無比關鍵。在認定交通肇事罪期間,必須滿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四方面的要求,才能構成肇事罪。否則,即便屬于違章行為,也不屬于本罪范疇,甚至構不成刑法所規定的危害行為。這點并不難理解,但實際司法中容易被忽略,以至于部分司法人員對此認識不清,還未了解真實情況,就以其他部門法對其進行判斷。一旦其他部門涉入,勢必會影響到司法的獨立性。此類案件并不罕見,所以在交通事故認定時,就算認定了某些行為違法違章,但不能作為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要素,還需判斷該行為是否違反刑事,如此才能保證司法活動的嚴謹。
另外,主觀方面也是構成交通肇事罪必須考慮的重點。在交通事故認定中,有個事故責任認定,需對此進行仔細分析。公安機關作出事故責任認定后,并不能依此作為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條件。很多時候會牽涉到過失相抵理論,即如果受害人在事故中也有過失,則要適當減輕加害人的賠償。顯然,并不合理,因為過失相抵的前提是加害人依法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交通肇事罪屬于刑事犯罪,主體不涉及被害人,且本罪侵害的是交通安全,除了人身生命財產安全,還包括交通安全。事故責任認定的重點在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在交通事故中起到的作用,公安機關對其責任程度予以確認,在此基礎上,還要聆聽當事人的陳述,并對其行為以及行為是否違法等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如果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都能滿足要求,才能做出下一步判斷。
(二)刑事責任關系
從實際來看,我國每年都有多起重大,甚至是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加上機動車輛的普及,未來還有可能增長的趨勢。如果刑事制裁太過嚴苛,極易令人對法律產生畏懼,在犯事后不敢主動承擔應有的責任。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法律條例對事故責任加以限制,以縮小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范圍。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呢?
首先,人的主觀心態會受環境影響而改變,那么在過失責任認定時,還得考慮刑法和行政管理的不同標準。兩者有著明顯區別,需進行正確區分,當然,并不排除兩者并存的情況。其實很多時候,只要處罰措施的性質不同,是可以受到多個部門法的約束的,比如構成交通肇事罪,說明接受了刑事處罰,而相關的吊銷駕照等行為,卻是屬于行政管理。
其次,判斷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之前,需要確定行為主體是否負有責任,同時還要對其犯罪構成條件進行分析判斷。比如駕駛員的確存在違反道路交通法規定的行為,但事故卻是因為被害人闖紅燈造成,那么駕駛員的違法行為和事故結果之間并不存在刑法所規定的的因果關系。
另外,限制交通肇事刑事責任范圍,可能會造成部分行為人逃脫法律制裁。比如在一場重大交通事故中,行為人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極大,但就此次事故而言,行為人卻是負次要責任,那么按照責任范圍限制內容來說,并不構成交通肇事罪。
因此,在交通肇事刑事責任中引入事故責任認定,具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對刑事司法的獨立性,交通肇事罪犯罪構成,以及判決處罰上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那么,交通事故認定對交通肇事刑事責任有什么影響呢?
法官在司法認定過程中可以推翻公安機關的事故責任認定結果,并在已查明的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按照刑法的原則進行根據嚴格的責任評價,但不可否認,交通事故認定依然是查明案件事實的重要材料來源。簡言之,對于交通事故認定的結論,司法機關可以有選擇性地適用。
四、結語
交通肇事罪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刑事罪,需要接受法律制裁,那么如何準確無誤地判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能構成交通肇事罪,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時候就要引入交通事故認定,它是判定是否構成肇事罪的基礎,但也應注意,并非是其認定的行為,就一定構成交通肇事罪。兩者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需結合相關法律,明確兩者的關系,使得刑事司法制度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旭.論我國交通事故認定與交通肇事罪的關系[J].嘉應學院學報,2014,32(4):52-55.
[2]劉海耀.論交通肇事罪定罪模式的立法完善[D].華僑大學,2011.
[3]孫啟香.淺談交通肇事罪中自首情節的認定[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2):36-38.
[4]馮莎莎.論交通肇事罪的認定[D].貴州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