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燕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政策提出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個國家間的能源合作不斷加強,雙方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初具模型。目前能源合作法律制度有雙邊和區域合作法律制度,其現有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在運行、合作層級和法律規定方面存在缺陷,需完善中哈雙邊合作法律制度、加強區域合作法律制度、重視多邊合作法律制度和創建新的國際法律機制來加以改善。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合作;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F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21-02
一、中哈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現狀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的政策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的能源合作就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兩國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目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合作法律制度主要是以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和區域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為主。
(一)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制度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包括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簽訂的雙邊能源合作協議和專門的雙邊能源合作機構兩方面內容。
就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簽訂的雙邊能源合作協議而言。1997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國簽訂的《中哈兩國政府關于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協議》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國簽訂的最早的關于能源合作的協議。此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國還就油氣、核能、電力資源領域的勘探開發、管道建設、加工處理及銷售方面分別簽訂了雙邊協議,這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油氣、核能和電力資源的合作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雙重保障。
中哈能源合作委員會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于2004年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關于成立中哈合作委員會的協定》設立的專門雙邊能源合作機構,由中方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哈方的能源與礦產資源部主管。[2]
(二)區域能源合作法律制度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簡稱CARECC)和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區域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
CARECC宗旨是以合作謀發展,通過促進各區域合作,促進成員國發展。[3]2014年CARECC第13次會議以“加強互聯互通,促進經濟轉型”為主題,提出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加速域內一體化發展進程。此次會議的召開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的能源合作的推進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初衷是開展成員國在能源、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組織設立的組織能源俱樂部章程,推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二、中哈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中哈現有的能源合作機制缺乏良好的協調
如前文所述,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合作法律制度既包括雙邊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又包括區域性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其在整體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而且現有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在實際運行方面也缺乏良好的協調和分工,這樣不僅不利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運行,而且也會降低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目前中哈能源合作法律制度規范的合作層級較低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簽訂的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協定主要規定了油氣、核能和電力資源領域的勘探開發、管道建設、加工處理及銷售方面,而關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戰亂、政府違約、投資爭端解決、海外投資保險等領域,或是協定涉及的比較少,又或是協定關于這些方面的規定模糊不定,因此,應在適應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和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各自國情發展的基礎之上,相應地提高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合作法律制度規范的合作層級,以便更好地促進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的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發展。
(三)中哈國內法規定的與能源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由CARECC第13次會議的主題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目前正處于國內經濟轉型的時期,因此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能源的相關法律規定也會隨著經濟的轉型而發生改變而具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除此之外,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新情況、新產業也會隨之出現,現存能源法律制度必然會有不符現實的情況,因此,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內法規定的與能源相關的法律制度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三、中哈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中哈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相關規定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簽訂的雙邊協定中涉及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在實踐中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在對能源的征收和稅收、戰亂、政府違約及環境評估等方面更應該做出詳細的規定。另外,投資爭端的解決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能源合作法律制度需要注意的一點,介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兩國都是《華盛頓公約》的成員國,因此建議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在雙邊能源合作法律制度中可以引用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機制的運行方式,并結合雙方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的自身特點,加以完善。
(二)加強區域能源合作法律制度
由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都是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因此應該充分發揮這兩個區域性組織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合作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如上海合作組織的能源俱樂部,其以協調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成員國間的能源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目的,很符合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能源合作的目的,因此應該被利用起來。
(三)運用多邊合作法律制度
多元化的發展是目前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因此多邊合作法律制度更應該被重視起來。目前在國際社會中被應用最廣泛的多邊合作法律制度是WTO法律規則,雖然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并不是WTO的成員國,但介于其廣泛的適用性,可以借用來調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之間的能源合作關系,這也有助于補充和完善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的不足之處。
(四)創建新的國際合作法律機制
所謂新的國際合作法律機制是指海外投資保險制度,即資本輸出國用來保護與鼓勵本國私人海外投資的重要的國內法制度。[4]就目前而言,中國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和海外投資保險立法。介于國際社會的發展以及中國國情的需要,中國有必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制度和經驗,通過建立完整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以此來降低投資者海外投資風險。[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創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N].人民日報,2013-9-7.
[2]楊澤偉.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法律制度:現狀、缺陷與重構[J].法學雜志,2016(1).
[3]Http://www.baidu.com,2016-4-16.
[4]余勁松.國際投資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97.
[5]黃夢,肖湘.中國對中亞能源投資的法律問題及對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