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松
摘要:新聞自由源于表達自由,但由于新聞自由往往與隱私權和榮譽權相矛盾,新聞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雷諾茲特權的確立使得新聞報道免除誹謗的威脅但由于雷諾茲特權判定準則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也為一些媒體歪曲事實有了可乘之機,因此本文從新聞實踐和法理兩個角度分析雷諾茲特權對新聞自由的辯證影響,以客觀認識雷諾茲特權的意義。
關鍵詞:雷諾茲特權;新聞自由;有限特權;沉默的螺旋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28-02
《世界人權宣言》指出了人具有表達自由的權利,根據表達自由所演進的新聞自由包含出版、發行、采訪、報道等方面的自由權利,建立在表達自由基礎上的新聞自由由于具體的新聞報道可能侵犯到相關報道主體的利益而在某些情況下與隱私權相沖突,因此歷史上有許多媒體或記者陷入誹謗罪的訴訟案件中。為了避免舉證的負擔,許多媒體曾經選擇對可能會引來訴訟的報道內容進行刪改,但此舉既損害了公民的知情權,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新聞自由,而雷諾茲特權的出現則給了媒體更大的言論空間,避免了誹謗對媒體報道的過度影響,但也存在媒體利用雷諾茲特權逃避誹謗控訴的現象,雷諾茲特權對于新聞自由的影響是辯證的,本文將從法理和新聞實踐兩個角度分析雷諾茲特權對于新聞自由的影響。
一、雷諾茲特權的由來及演進
1994年11月17日,愛爾蘭總理艾伯特·雷諾茲在議會下院宣布辭職,《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版和愛爾蘭版都對這一新聞進行了報道。英國版題為《再見了,放高利貸的人》,愛爾蘭版題為《為何一個撒謊的人難以證明其作為愛爾蘭和平締造者的重要性》,兩篇報道都對雷諾茲持批評立場,但雷諾茲認為英國版并沒有報道其在下院的辯詞,英國版報道的角度不夠全面客觀嚴重失實,并對其名譽造成了損害,因而將泰晤士報公司及該版作者、編輯告上法庭,提出誹謗訴訟。此案于1996年11月初審,在審判中,被告抗辯理由為,發表內容為政治性報道,與公共利益有關應該享有“有限特權”的保護,法庭裁定政治性報道不屬于“有限特權”保護范圍,但由于作者并無惡意,法庭判令被告賠償原告1便士,此后被告原告均提起訴訟但二審終審都維持了初審判決,核心理由是英國版刪減
了必要的內容,會導致讀者的誤解。泰晤士報雖然敗訴,但是受到的只是1便士的賠償判令,這種“形式上的失敗”和判決過程中大法官提出的一些原則使得媒體備受鼓舞。判決過程中大法官強調了表達自由的重要性,雷諾茲特權作為一種原則在英國正式確立,雷諾茲特權擴大了有限特權的范圍,將有限特權擴展到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新聞報道,明確指出只要報道內容與公眾利益相關,并且報道是負責任的,那么即使內容受誹謗,也不用承受法律責任。因此對于該類案件的判決主要在于判斷被告人(媒體或媒體人)是否專業和負責任,對此上議院大法官李啟新提出了十條原則,即為“報道失實的程度、報道的本質和關注程度、信息來源是否權威可靠、對信息的核實情況、事件所處的狀態、報道發表的迫切性、是否需要當事人意見回應、當事人的看法、行文的基調、報道的現實環境與時機。李啟新大法官強調,這十項標準并不包括所有的情況,法院應當結合不同的案件具體分析”①。
但是由于法官對李啟新十條原則的機械解讀,在媒體誹謗案中媒體勝訴的幾率依然較小。2006年10月,英國上議院對沙特阿拉伯商人賈米爾訴《華爾街日報》誹謗案作出終審判決,糾正了初審和上訴時媒體兩次敗訴的局面。媒體以雷諾茲特權進行抗辯,5位大法官一致認為,涉訟新聞內容與公共利益有關,手法也是負責任的,裁定接納媒體抗辯。大法官還申明雷諾茲特權的目的就是在于糾正誹謗法長久以來不利于傳媒的弊端,強調在衡量媒體是否負責任時,不能機械套用10條要求,要從實際出發,更加具有彈性。②這被認為是雷諾茲原則的發展。
二、從新聞實踐角度分析雷諾茲特權影響
雷諾茲特權對于新聞自由的積極影響,首先體現在免除了誹謗對于新聞報道的束縛,媒體不再需要通過大量的舉證來面對訴訟,而是有了新的抗辯理由,即與公共利益相關,因此媒體在公共事務的報道過程中不需對可能招來訴訟的部分進行刪改,從而保障了媒體的表達自由,也保障了受眾的知情權。除此之外,雷諾茲特權還拓寬了媒體的言論空間,政治性報道往往是敏感而復雜的,此類報道一般會有損某一方利益因此容易被起訴,但雷諾茲特權的原則下,只要媒體對于該類信息的處理是負責任和專業的,就可以免除誹謗的威脅。最后,因為雷諾茲特權以原則的形式的確立,判定新聞誹謗類案件依此原則主要判斷的是媒體或媒體人在主觀報道過程中是否負責和專業,因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新聞業的自律,媒體或媒體人不能刻意扭曲事實進行報道。綜上,雷諾茲特權促進了新聞自由。
雷諾茲特權的運用可能導致“沉默的螺旋”,從而有違新聞真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新聞自由的濫用。沉默的螺旋應用在大眾傳媒上,指處于輿論弱勢地位且帶有區別觀點的主體會因其害怕被孤立的風險而選擇沉默,因此有區別觀點的聲音越來越小,輿論逐漸統一。在西方始終有大眾傳媒作為“第四權力”的說法,許多媒體或媒體人甚至將自己認為是正義的裁定者、庭外的法官,這屬于嚴重的越位現象,但是新聞報道的確可以通過選擇性報道或順序的變化而改變事實本身,從而影響受眾的判斷,雷諾茲特權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一些媒體逃避責任的借口,因為對新聞報道是否負責任和專業的判斷存在主觀性,雷諾茲特權助長了一些媒體對于政治性事件的歪曲解讀。在面對媒體報道的新聞面前,即便有質疑的聲音,但由于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往往偃旗息鼓,比如在2014年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西方主流媒體了解事態嚴重性卻集體失聲,甚至CNN將此事件稱為“政治事件”,西方媒體利用雷諾茲特權可以擺脫誹謗的控訴只會使得沉默的一方愈加沉默,而對于事實的歪曲和損害受眾知情權本身就是對新聞自由的褻瀆,從這個角度看雷諾茲特權有損新聞自由。
三、從法理角度分析雷諾茲特權影響
雷諾茲特權具有典型的英國特色,從傳統的特權抗辯發展、擴充而來。特權抗辯在英國誹謗法有長久歷史,在傳統的受約制特權中包含有“為完成公共或私人責任所作之言論”,這是指一方要有義務發表,另一方要有利益或者權利來接受。按此推理,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新聞媒體有報道公共事務的義務,民眾有知悉這些情況的權利,有關報道應該也可以屬于特權保護的范圍。但是雷諾茲特權作為一種準則,并沒有憲法條文可以引用,而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之上。英國重視表達權,但隱私權、名譽權與新聞自由之間矛盾使得誹謗法的制定和改革進程緩慢,雷諾茲案作為重要案例推動了英國誹謗法改革,雷諾茲特權成為誹謗法改革后的重要原則。而新誹謗法又反之對新聞自由有了極大的保障和促進。從這個角度看雷諾茲特權促進了新聞自由。
四、結語
雷諾茲特權為新聞自由爭取了一個重要保障,保障了從業者的表達自由,發行自由和報道自由,在絕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聞自由的發展,但是一些媒體也利用雷諾茲特權逃避誹謗的追責,因此完善雷諾茲特權中關于負責任和專業的評定標準依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注釋]
①See 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s Ltd.[1999]4 All ER 609,[1999]3 WLR 1010.Judgment By-1:Lord Nicholls of Birkenhead.
②See Jameel & Anor v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Sprl.,[2005]EWCA Civ 74.
[參考文獻]
[1]See 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s Ltd.[1999]4 All ER 609,[1999]3 WLR 1010.Judgment By-1:Lord Nicholls of Birkenhead.
[2]See Jameel & Anor v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Sprl.[2005]EWCA Civ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