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2012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專章形式規定了對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但是在檢察機關對強制醫療案件監督的范圍和方式并沒有明確規定。本文擬從強制醫療檢察監督的內容入手,分析在強制醫療程序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途徑和建議。
關鍵詞:強制醫療;檢察機關;監督
中圖分類號:D925.2;D926.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36-01
一、某省檢察機關強制醫療法律監督工作的基本情況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某省檢察機關積極組織實施新確立的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程序,2013年至2016年11月,全省檢察機關共受理強制醫療申請231件231人,辦理201件201人。經審查,決定不提出強制醫療申請的12件12人,決定向法院提出申請189件189人。通過對某省檢察機關強制醫療監督情況的分析,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比例上看,監督比例較高,強制醫療的執行環節違法情況較為嚴重。檢察機關發出書面監督意見69件。
第二,從時間分布來看,呈不斷上升趨勢,2013年發出的書面糾正違法意見為5件5人,后兩年成數倍增長。
第三,從監督內容上看,主要集中于公安機關、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涉及臨時保護性約束措施、交付執行活動、強制醫療解除程序等各個環節。
二、強制醫療執行檢察監督的困惑及其分析
(一)執行機構及費用負擔不明確。從刑訴法的條文表述來看,強制醫療的執行由強制醫療機構具體承擔,但對于強制醫療執行主體的資格、性質及具體職責等,法律及“兩高”司法解釋亦未予以明確。實踐中,法院作出強制醫療決定后,就如何確定負責接收的醫療機構和醫療費用承擔主體的問題上存在困難,自負盈虧的醫療機構更難以主動去接納被強制醫療的精神病人。
(二)臨時保護性約束措施制度不明。刑訴法規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但對此沒有做出細化規定,彈性較大。
(三)解除強制醫療的條件不具體。根據法律規定,強制醫療程序需同時滿足被強制醫療人“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和“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兩個條件方可解除。但如何具體解除強制醫療仍存在兩個明顯的問題:
其一,該條件過于原則抽象,主觀意圖明顯,缺乏具體操作細則和判斷指標,屬于法律判斷標準,而非醫學判斷標準,操作困難。
其二,法院對強制醫療程序的解除主要依賴于強制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診斷評估報告以及精神病鑒定,而醫學界對精神病所謂的治愈通常系臨床治愈,即能夠通過藥物、監管予以控制。當強制醫療機構作出醫學判斷時,仍需由法院作出法律判斷,即得出是否“已不具有人身危害性”和“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結論。由于法院在作出是否解除強制醫療決定時存在主觀隨意性。
三、深入推進強制醫療法律監督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強制醫療費用以強制醫療機構所在地同級財政撥付專項資金為主導,有條件的監護人少額支付為補充。強制醫療是出于維護公眾安全的需要強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司法程序,持續時間較長,且費用高昂,通常監護人個人支付能力較弱,因此較為適宜。
(二)強制醫療機構所在地檢察機關設立派駐檢察室對執行活動進行專項監督。建議執行機構所在地檢察機關實行監控聯網,強化動態監督和同步監督。強制醫療機構若發生應當收治而拒絕收治、沒有實施必要的醫療措施、沒有定期進行診斷評估等違法情形,除了提出糾正意見,還應賦予派駐檢察室更具強制力的跟進措施。
(三)進一步完善立法與司法解釋,規范強制醫療定期評估期限及解除強制醫療程序。一是明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內涵與外延。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予以細化,并就實踐操作層面相關證明標準、證據的收集運用等,由公檢法等部門出臺相關的證據指引。二是確定“定期”診斷評估期限。三是明確檢察機關申請解除強制醫療的法定職責。建議統一由檢察機關執行監督部門履行申請解除職責,同時,檢察機關控告申訴部門可以依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申請對這一過程進行監督,這樣既可以避免執法標準的不統一,又可以防止醫療機構不作為。
[參考文獻]
[1]高祥陽.北京市強制醫療執行檢察監督中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法學,2015.05.
[2]王瑞.強制醫療檢察監督的實施路徑[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5.09.
[3]趙越超.淺析強制醫療程序的檢察監督[J].法制與社會,2014.9.
[4]歐陽孟春.受刑人權利保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