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1
摘要:引渡作為一項在不同時期從實體和程序上不斷被賦予新內涵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制度,這是制度本身在應對新的國際形勢時所作出的本能的應變,從根本上看則是打擊國際犯罪與人權保護之間的抗衡。本文從中國引渡制度的現狀入手,通過比較分析中國引渡實踐與國際社會引渡的新形勢,據此完善中國引渡制度的立法與實踐。
關鍵詞: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引渡條約;死刑制度;腐敗犯罪
中圖分類號:D99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41-01
國際引渡合作中蘊含著國際關系、國家司法主權、國際人權等領域的博弈。對罪犯的刑事管轄權系屬罪犯所在地國的主權控制內,這就引起了國際司法合作的必要性。然而由于各國的法律和司法體系之間存在著差異,并涉及國家之間的法制互認、利益考量等因素,因此協商起來并非易事。
一、中國引渡制度發展現狀
時至今日,已有41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雙邊引渡條約。這個數字與中國自身的引渡發展歷程是呈正相關的,但與歐美國家相比較而言,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從與中國締結雙邊引渡條約的國家來看,大多數為保留死刑的國家,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法國與西班牙就在與中國建立雙邊引渡條約的國家范圍內。另外,死刑問題只是法制及人權因素中的一部分,引渡實踐更像是國與國之間在政治地位、經濟利益以及法制差異上進行的一場博弈。
二、中國引渡實踐中的障礙
(一)政治因素在引渡實踐中,行政審查相比司法審查的作用更加突出,從國際關系這個角度來看,國與國的親疏程度以及意識形態的分歧都會影響行政審查的程度。自從歐盟統一逮捕令的實行,在成員國之間移交罪犯變得相當簡便,[1]這必然導致歐盟成員國對其他國家在引渡合作中采取雙重標準。并且對于“政治犯”的界定,主要取決于被請求國的意見,處于被動中的請求國根據強弱程度還有所區別,實力相當的國家可能是依據利益交換來實現引渡目的,實力較弱的一方可能需要妥協退讓才能引渡成功。
(二)法制因素當前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引渡條約的數量與目前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成正比,引渡條約的缺失使得后續的引渡工作艱難且復雜,死刑問題則是引渡條約數量不樂觀的主要原因。中國不但保留死刑制度,而且在死刑罪名和執行死刑的數量上都超過了其他保留死刑的國家。由于死刑問題常常與一個國家的人權建設密切相關,而人權建設水平又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所以目前許多國家盡管保留死刑但承認死刑犯不引渡。[2]保留死刑制度的確成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締結雙邊引渡條約上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三)經濟因素職務犯罪及其背后埋下的財產移交也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實踐中,雖然“人的引渡”沒能順利進行,但并不影響“物的移交”,在我國集中體現在對于反腐敗犯罪中贓款贓物的追回。[3]從現實上考究,引渡合作從啟動到結束是有經濟成本的。由于被請求國在引渡實踐中也付出了人力物力,對于犯罪所得財產的處分,被請求國會要求相應的賠償甚至于要求分割破案成果,因此,在實踐中很難保證我國財產完整地追回。
三、中國引渡發展的展望
(一)推進引渡的替代措施在我國的雙邊引渡條約有限的基礎上,另辟新徑是十分必要的。引渡的替代措施是在雙方沒有引渡條約保駕護航的前提下使用,它活躍在條約前置主義局限之外,其符合國際司法協助的主旨以及引渡的基本原則。作為引渡的一種變通形式,需要明確的是,引渡的替代措施畢竟是緩冰之策,增強引渡合作才能治本。
(二)變通對待死刑問題我國《引渡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死刑犯不予引渡,但在拒絕引渡的幾種情形中沒有提及死刑犯不引渡的相關內容,間接表明為了引渡實踐的開展而賦予的制度上的空間。不以死刑判處犯罪分子,避免其逍遙國外,即達到刑罰的必然性才是最現實的約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刑罰的嚴酷性。當然對于死刑不引渡原則要靈活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我國法律的權威會在一味地接受該原則中被弱化。
(三)靈活處理腐敗犯罪我國在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就規定了重特大受賄者予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減刑;對外則在G20峰會中加入反腐敗行動計劃國家的行列。而對于資產的追回,如果要實現對國家經濟利益最大程度上的彌補,就要設身處地地正視被請求國的利益。對于腐敗犯罪所得,雙方自主磋商來簽訂一個《贓款分割協議》。[4]從表面上看,這有損于請求國追回資產的完整性,但如果只局限于眼前部分利益的缺損,將來可能將會面臨資產更大的損失。
總體上看,法制因素是阻礙中國主動引渡困難的要因。根據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引渡原則的不斷更新,我國當前還是應該立足中國法治本土資源,在恰當的時機調整我國引渡立法與程序,以此加快與其他國家建立引渡條約的步伐,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中國引渡制度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風.國際引渡合作規則的新發展[J].比較法研究,2006(3):30.
[2]江河.國際法的基本范疇與中國的實踐傳統[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3]甄貞.遏制腐敗犯罪的對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4]黃風.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國內法規則概覽[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