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根據阿倫巴赫研究所有關職業聲望的長期民調,德國受人尊敬的不是政客,而是醫生。數據顯示,76%的受訪者認為,在德國最受人尊敬的五種職業中,醫生排在最前邊,緊隨其后的是警察,然后是教師、律師,最后是公務員。
家庭醫生初診制度
在德國,如果是頭痛、發燒這種普通常見癥狀,人們通常在住所附近的全科醫生,或者叫做家庭醫生處就診。在德國的醫療體系中,家庭醫生是最底層的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他們的診所遍布每個社區、鄉村,人們一旦生病,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庭醫生。
在德國,要當個全科的家庭醫生非常難。據了解,德國醫學生實行6年制教育,入學后,醫學生需要通過3次國家考試,歷經共13個學期的學習,合格后才能授予碩士學位證書,準予畢業。但畢業后要想當上全科醫生,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在掌握包括基本疾病診療、社區定向服務、對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初級衛生保健管理等多種技能,并獲得資格認證后,才可以在社區開業。為保證全科醫生的質量,這一過程現在大約需要5年。“等到終于有了私人開業的資格,差不多他(她)已經是40歲開外的小老頭,或者一個小老太太了。”對此,業內人士不無感慨地說。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德國工資最高的職業當屬醫生。從統計數據看,2014年醫生的年均收入為7.7951萬歐元,大大高于律師收入的6.5041萬歐元。德國聯邦勞動局的當前統計是,德國在職人員人均年收入稅前3萬歐元。屬于這個收入水平的行當有擦玻璃工、鉗工、電焊工、歌舞劇配角演員等,高于這個收入水平的職業有中學老師、獸醫、建筑設計師、出版人等職業,他們的年收入稅前在5萬歐元至6萬歐元。年收入稅前在6萬歐元以上的在德國屬于高收入群體,而掙這么多錢的德國人只占所有在職人員的十分之一,比如主治醫生、飛行員年收入均在10萬左右。
“醫生在德國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但也有常人無法想象的辛苦。”德國醫師協會負責人布魯特博士表示。相對于公立醫院的醫生,開設私人診所的醫生收入較高,但是診所運作事無巨細,皆需要親自打理,工作壓力也就更大。私人診所的醫生每天需要接診大量的病人,接診時間精確到以分秒計算。雖然工作辛苦,但家庭醫生對工作一絲不茍,他們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地守在患者病床前。
健全的社會醫療體系
德國是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發源地。早在1883年,俾斯麥在其首相任內就引入了法定醫療保險,德國由此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國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德國逐漸發展成一個有著十分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
在德國,購買醫療保險是法律的強制規定。簡單地說,在德國沒有人會擔心沒錢看病、看不起病。德國是一個全民醫保的國家,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在德國居住,就必須擁有醫療保險,即使是游客或公務出差來德國的人,也必須事先購買相應的醫療保險。
作為世界上四大保險模式之一的社會醫療保險模式的代表,德國醫療保險的模式主要表現為以公立醫療保險(強制)為主、私人醫療保險(自愿)為輔的醫療保險體系。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德國絕大多數人——約占全社會人口的87%,參加的是公立醫療保險,公立醫療保險也叫法定醫療保險。法定醫療保險的保險費是投保人收入的一個固定比例,繳費金額取決于個人薪酬的高低,遵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共濟互助的原則,由雇員和雇主共同分擔。以企業員工為例,其保險費由“雇員支付9.25%+雇主支付8.35%”構成,約占其全部工資的17.6%。
由此可見,德國法定醫療保險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主要取決于經濟收入,而享受的醫療保險服務則不以繳納費用的多少而有所不同,也即是:“窮人繳費少,富人繳費多,但是享受的醫療服務都是一樣的。”這也是德國人引以自豪的“高收入幫助低收入,富人幫助窮人,團結互助、社會共濟、體現公平”的德國社會醫療保險宗旨。
此外,參加公立保險的人,如果配偶沒有收入來源,可以免費帶其配偶參保。法定醫療保險投保人的未成年子女無需繳費即可享受同等的醫療保障服務,30歲以下的大學生的醫療保險費收取固定數額,每月80歐元左右。
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被保險人,包括其家屬和未成年人,不管其當時經濟狀況如何,均可得到及時、免費的治療,就診不需要支付現金,病人可在保險基金組織認定的家庭診所、醫院及治療的范圍內自由就診。法定醫療保險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各種預防保健服務、各種醫療服務、各種藥品和輔助醫療品、患病(包括不孕)期間的服務或津貼、各種康復性服務、免費或部分免費就診所需的交通費用等。
另外約13%的人參加的是私立醫療保險,只有0.2%的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主要面向自由職業者、企業家,以及薪酬超過一定數額的企業雇員。這類醫療保險的保險費主要取決于投保人的健康狀況——投保人越年輕,那么,其保費就越便宜,年紀越大則越貴。相對公立醫療保險而言,私人醫療保險的保費則是繳一人,保一人;多子女雇員要參加私人醫療保險,費用要貴得多。
總體來看,私立醫療保險的保險費較高,但是享受的醫療條件更好一些,比如可以很快和醫生取得預約,享受單人病房待遇等。不過,無論是公立醫療保險還是私立醫療保險,有了醫療保險就可以免費就醫,或支付較少的費用就可以享受良好的醫療服務。
德國有“醫鬧”嗎
德國實行醫藥分離制度,無論是醫院還是診所,都不設藥房,只有藥店可以出售藥品。
德國的藥店叫做Apotheke,以一個大的紅十字為標志。一般來說,診所的附近都有藥店,藥店是獨立經營的,藥品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兩種。德國法律規定,藥店不得連鎖經營,所有處方藥的價格全國統一。患者看病后,憑醫生開具的處方可以到任何一家藥店買藥。德國的藥品法規定,許多藥品如抗菌藥需憑醫生處方才可以購買。“以前,拿處方藥病人是不需要交錢的,但是由于公立的醫療保險公司年年入不敷出,現在拿處方藥病人每次需要繳納5歐元或者10歐元,超出部分的藥費藥店會和保險公司結算。”知情人表示。“如果患者買的是私人保險,通常買藥時需要先支付藥費,然后憑收據去保險公司報銷。”報銷的比例則根據患者投保的方案有所不同。醫生如果做出違法或侵害病人身體和利益的情況,比如醫生違規開“大處方”,除了會被吊銷行醫執照,還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在德國,醫患之間有著極高的信任度,醫生不用擔心被病人家屬砍,病人也無需給醫生塞紅包。德國也有醫療事故。德國衛生組織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德國每年的醫療事故總數達10萬起。2014年德國醫院報告指出,德國每年有1.88萬人死于醫療事故,主要原因是藥物過敏和院內感染等。雖然醫療事故不時發生,但是“醫鬧”鮮有聽聞。對于醫療事故引起的糾紛,當事人除了通過法院尋求解決的途徑外,采用最多的還是庭外解決的方式。
醫療事故發生后,病人或者其家屬一般首先與當事醫生或者院方進行直接接觸以確認事實,并協商可能的賠償問題。各大醫院均與醫療保險體系相聯系,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賠償。雖然家庭醫生的診所是私人性質,但是也和醫療保險體系掛鉤。如果協商不成,病人可以向一個叫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機構求助,由“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進行獨立調查。
據悉,“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是一個相對中立的機構,成立該機構的目的是避免調解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抑或出現老子鑒定兒子這樣顯失公允,得不到當事方認可的現象發生。德國民法和刑法對于各種事故賠償和事故責任皆有相應規定,醫療保險公司也會對承保人及其家屬的事故取證和賠償訴求提供專業支持。在這一過程中,病人和醫生的權益都會得到相對中立的保護。
德國家庭醫生的初診制度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醫療保險和醫藥分離制度則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家庭醫生初診制度不僅分流了人群,提高了看病的效率,而且切實解決了“小病大看”、患者動輒往大醫院跑的問題。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對于預防過度醫療、“小病開大藥方”,以及防堵“醫鬧”等醫療糾紛現象的發生,在醫療實踐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