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5131)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導入是第一教學環節,這一環節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現在,一些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對于導入環節的設計往往比較隨意,這是不符合“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既然導入在課堂教學中這么重要,教師就要善于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設計藝術化導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謂直接式導課,就是指教師根據所要教學的課題內容,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直接式導課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歷史這門課本來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在導課時,可以給學生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但是,許多故事未必符合歷史事實,因此,教師在選材時應特別注意選取合理的故事并加以修飾,緊扣教學目標,既不偏離史實又能讓學生學到知識[1]。
例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教師可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來進行導入。在講述戊戌政變時,慈禧太后對于進行維新運動的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這六位有志之士進行了大肆捕殺,他們也被稱為“戊戌六君子”。當學生聽了這個案件后,對于慈禧太后殺害他們的行為產生不解,在講到戊戌變法時,學生就會記憶深刻了。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故事進行導課的教學內容還有很多,特別是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采用這樣的導課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經過我國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成語,稱得上是漢語的精髓,用簡短的幾個字就能蘊含深刻的意義。對于它們的起源,有些是從詩詞中提煉出來的,詩人的創作背景也就是對當時的歷史環境真實的寫照,而且詩詞、成語對學生來說朗朗上口,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望梅止渴”“乘虛而入”“樂不思蜀”和“刮目相看”等成語的起源進行自主探索,這樣的方式把學生接觸到的歷史文化變得愈加豐富,同時還深入理解了成語形成的歷史環境和創作者的內心。
通過這樣的導課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進行學科整合教學的方式之一。
通過對歷史進行學習,能夠掌握許多事件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從而在當前遇到的類似的事情上,確定其發展的趨勢,鑒古識今。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借助時事導課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2]。
例如,在導入《鴉片戰爭》時,我們可以借當今社會中出現的毒品及其對國人的危害來引入新課,以使學生產生了解歷史的興趣,并在了解毒品相關事件的基礎上開展課程教學,從而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識。
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特別是對于一些時事性較強的內容,他們是很感興趣的,通過這樣的導課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影音導入的方式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把豐富的文化、人物、事件等史實展現給學生,從而拉近學生與所要學習的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視頻資料導入不僅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的教學成果,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利用這種方式時,可以選擇再現歷史事件的電影,也可以選擇當前的時政熱點,還可以是與之相關的科教類節目。
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時,我給學生播放了《南京!南京! 》這一電影中的片段,學生在觀看這一電影片斷的過程中,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進行了直觀化感知,使學生們心靈得到震撼。從而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
音樂是富有感染力的,可以改善傾聽者的心境。這種方式與視頻教學差不多,但就信息量而言,音樂導入相對較小,能夠方便地進行制作,而且還能烘托氣氛,是行之有效的導入方法。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時,可通過欣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來導入,通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豪邁歌聲,學生很快把精神集中到課堂中來。又如,教學《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時,可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繼而進行相關提問,由此教師可順勢導入本課的學習;再如,教學《祖國的統一大業》時,用《七子之歌》來導入,這首歌曲里小女孩兒演唱的聲音純凈而美好,激起了學生對澳門離開祖國懷抱的好奇,更想對澳門離開的時間和相關事件有所了解。
教學實踐證明,在高中歷史導課環節,利用影音資料進行導課,能夠把單一的文字多元化,把枯燥的內容生動化,這樣,自然就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學為中心”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于導入環節的設計,教師要善于通過互動式導課引導學生快速地參與到歷史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課堂教學效果高效化[3]。
以問題引導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討論和研究,對于問題的提出,教師和學生必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結合個體精心的設計才行。而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在保證教師有充足時間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對活動的積極參與,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團隊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開展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分組探究的方式對“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異同點”進行探討,讓一部分學生找出相同點,另一部分學生找出差別,實現良好的合作分工。通過翻閱課外資料,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自然就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歷史學習觀點,為他們在課堂上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某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這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歷史研究性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在教學《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時,我在學生預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基于宋太祖或宋太宗進行這樣的思考:假如你是宋太祖或宋太宗,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來加強中央集權?這一問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根據預習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并且能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與交流,從而快速地進入到歷史學習中去。
像這樣的導課方式,對于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參與度是十分有好處的,能夠突顯他們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讓歷史學習更高效。
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遠遠不止筆者所述這些,同一堂課也可以有很多種導入方式,教師要考慮學生、教材、環境等具體因素,進行精心設計,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實現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最終目標而繼續奮斗,為提升新世紀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而繼續奮斗。
[1] 侯亞亞.中學歷史導入教學的優化研究[D].揚州大學,2015.
[2] 岳曉杰.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3] 張崢.論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課導入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