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渭塘第二中學,江蘇蘇州 215131)
“課程整合”視野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李春雷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渭塘第二中學,江蘇蘇州 21513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下信息技術教學的新動向。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手段”與“目的”、“內容”與“資源”、“教材”與“生活”的諸種關系。通過“點式融通”“實踐體驗”“主體教學”等方式進行課程整合,能夠發揮教學的整體效應。
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整體效應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即針對信息技術課程本身而展開的教學活動;二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工具,應有信息技術的活動。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整合,能夠豐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整體績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來自于西方的“課程整合”概念。所謂“整合”,在英文中是“integration”。立足于漢語語境,“整合”有多重含義,如集成、融合、綜合等。“課程整合”不是多個課程的簡單疊加、混合,而是指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將其他學科的課程資源引入,拓寬信息技術教學的課程內容、資源以及實施方法等,讓其他學科的內容、資源服務于信息技術教學。周洪宇教授認為,“課程整合不是點綴、淺表化的應用,而是一種相互促進”。何克抗教授認為,“課程整合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具體來說,“課程整合”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手段”與“目的”關系。基于學生信息素養的視角,課程整合應當以“信息技術教學”為核心,評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焦點應當定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水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技術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二是“內容”與“資源”的關系。信息技術教學不是要以其他學科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不是為了完成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而是將其他學科的內容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運用。為了豐富課程資源,可以將其他學科內容引入信息技術教學之中,為信息技術教學服務。三是“教材”與“生活”的關系。信息技術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整合,不僅要關注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特質,更需要關注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之間的聯系。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在于通過信息技術,解決傳統教學中不能解決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科特點和信息技術特點,對二者進行有機整合,發揮“1+1>2”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展開多種多樣的課程整合,形成了一系列課程整合范式。
所謂“點式整合”,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找準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契合點、融入點、共振點等。當下的學科教學,學科特色比較明顯,學科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細,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學科壁壘,跨越學科邊界,讓學科之間展開點與點之間的對話,進而達到學科之間優勢互補的效果。
例如:教學《初識電子表格——設計電子表格》,筆者將之與學生的體育測試結合。將學生分成五人小組,在小組內展開“50米跑計時比賽”“一分鐘踢毽子比賽”“一分鐘跳繩比賽”等。然后要求學生將所在小組同學的成績設計、制作成“電子表格”。在制作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比如數值應該用什么格式?是常規、數值還是百分比等。由于有了親身實踐,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通過制作表格,一方面,學生知道了自己體育比賽項目的優劣勢,知道了自己和其他同學的距離等;另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制作表格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這樣的教學抓住學科之間的共通點,有機融合,形成了教學的整體效應。
當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由于與其他學科知識、與生活學習等的運用相脫節,以至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很茫然,學生體驗不到信息技術巨大的應用價值。由于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感受、體驗不深,導致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是零碎的、不系統的,因而很容易遺忘。在教學中,筆者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上一堂課已經掌握的學習內容過了兩三天后,就不知道在計算機的哪個下拉菜單中了。學生單純地從網上搜索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圖片、視頻、游戲等,除此,并不能體驗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其他功用。由于沒有親身實踐,因而學習得快,遺忘得也快,更別提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展開實踐體驗。
例如教學“幾何畫板”,教師可以結合數學中的圖形讓學生操作。“幾何畫板”軟件仿佛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實驗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自己創造“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各種圖形的性質有了深刻的理解。由于學生對幾何畫板的綜合運用機會較少,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幾何畫板以超鏈接的方式與Powerpoint、Authorware等軟件整合起來,展開實踐體驗。如可以讓學生運用幾何畫板和Authorware軟件結合起來畫“圓”,進而促進學生理解圓的抽象化定義——“到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軌跡”。通過操作,學生能夠理解動點o點的運動為一個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賦予動點o點和靜態點p點之間的距離以數值,讓學生理解直徑的內涵。如此,一方面,學生理解了抽象的動點數學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對幾何畫板的使用也漸漸地熟悉,可謂一舉兩得。
所謂“主題教學”,即從一個主題出發,以主題為基點,以主題為中軸,以主題為核心,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多學科內容同時整合,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在主題整合過程中,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對話、相互交融。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要打造信息技術共享平臺,如“人人通空間”“在線學習平臺”“互動網校平臺”等形成云教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都能得到有效地敞露。
例如教學《信息獲取與管理》,其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從因特網獲取信息”,包括從網絡上下載文字、圖片信息,訪問專題網站等。于是筆者以“問題求助互聯網”為主題,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解答學科疑難問題。于是,有學生提出生物課中“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部分問題,有學生提出化學課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部分問題,等等。學生在網絡上瀏覽資料、檢索資料,培養了學生網上解決學科疑難問題的習慣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等能力。作為信息技術老師,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特性,開發學科知識教學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現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廣域性、時代性、全面性、綜合性、滲透性、交互性、探究性、創生性等特質。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入,讓信息技術教學錦上添花。“云”“網”“端”為“互聯網+”時代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入其他學科相關的內容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資源,能夠讓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這種整合將成為一種嶄新的教與學范式。可以斷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將會成為今后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在推進信息化技術工程的時代大背景下,探索學校教育中如何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和其他學科學習進行有效整合,無疑對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現實的意義。
[1]褚震雨.提高初中信息技術作業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5(04).
[2]管文海.試論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策略[J].成才之路,2016(01).
李春雷,1975年生,男,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