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福建省尤溪縣第四中學,福建三明 365100)
傾心關注學生 構建高效課堂
陳雪梅
(福建省尤溪縣第四中學,福建三明 365100)
高效課堂是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傾心關注學生的回答,可以正面折射出學生的真實反映和水平。本文通過兩個案例的描述和分析,說明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模糊處、不明就里處和容易忽視處,并對學生加以引導和疏導,從而實現課堂上的突破和構建高效的課堂。
傾心關注;正確引導;營造高效
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的。教師都企盼能在課堂上構建高效的課堂,讓學生欣然接受各種知識,并提高其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這是所有教師在教學中不懈追求的目標。課標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要以學生為主,大多教師側重于教學過程的預設,在教學環節中展示其教學的魅力和智慧,但是課堂高效真正的內涵就應該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反映和表現。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學生的上課情況和情感態度,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會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來恩指出教育和教學應是對話式的,是一種對話性的、創造性的活動。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于對話過程中的有效程度,但在現實課堂教學實際中,我們卻往往看到一種現象: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僅僅肯定學生正確的答案,而忽視學生不太正確或者不正確的答案。何為關注?關注學生不僅是指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思想狀況,更應該關注學生的課堂回答和學生的反映。因為學生的每一個答題都是他獨立思考的結果,都是文本和作者交流的真實反饋。下面是兩個教師關注學生上課情況的教學案例:
【案例1】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時提出一個問題:認真閱讀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節片斷,對文本進行圈劃,說說人物的描寫表現了怎樣的心理活動和人物性格。
學生回答:第23自然段“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從這些語言描寫中看出菲利普夫人小氣、節省,當時的心理活動是:不想花錢,又要面子。
師:從中看出母親的性格?
生:愛慕虛榮。
生:虛偽。
師:愛慕虛榮與虛偽哪一個更合適?
生:愛慕虛榮主要是指追求與實際身份不相符的物質享受,而虛偽主要指人說的話言不由衷,應該用虛偽更為合適。
師:課文中有沒有“愛慕虛榮”的表現?
生:有。
師:找一找。
生……
【案例2】老師在執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時,在翻譯全文這一環節中,板書了“苦”“勞”“餓”“空乏”“動”“忍”這些詞語的意思,強調這些詞語是屬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并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了筆記。這時,有一個學生突然站了起來:老師,這些詞語為什么是使動用法呢?
師:使動用法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是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所代表的人物發出,而是在主語的影響下使賓語發出的,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干什么(怎么樣)”的意思。
師:“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這一句中“入”“出”如何翻譯?整句呢?
生:“入”譯成“在國內”,“出”譯成“在國外”,整句譯成“在國內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在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作為外患”。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請同學們看看書下注釋,“入”“出”的意思是什么?
生:國內、國外。
師:那么能將其翻譯成“在國內”“在國外”嗎?為什么?
學生陷入了沉思。
【案例分析】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表現和反映,根據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課堂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循循善誘學生學習和獲得知識。
《論語·述而》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學生的“憤”與“悱”是教師渴望學生達到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教師的啟發和誘導才會卓有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得到發揮。那么如何才能得知學生是否已經到了“憤”“悱”的狀態呢?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就是他獨立思考的結果,是與文本對話的成果,及時關注這一信息就能把握最佳的教學時機。在案例1中,當學生回答到“虛偽”“愛慕虛榮”時,說明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不明了,不知該如何準確運用,此時,教師用“在這里,用哪一個更準確”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并順勢引導學生做出判斷,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同時學生對菲利普夫人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當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有模糊之處時,教師就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反映,對學生的應答做出正確的引導。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對于學生來說,最好的學習是快樂學習,是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聯系。學習的目的是學會自由,既敢于涉獵未知的、不確定的領域,又勇于做出自己的選擇。當學生有質疑時,教師就應根據學生提出和發現的問題,適時地進行解惑,這樣學生就有動力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同時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探究當中,并能親身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案例2中,雖然老師已經給出了“苦”“勞”“餓”“空乏”“動”“忍”這些詞語的意思,強調這些詞語是屬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但這可能會使許多學生不明白為什么這些詞語要變成使動用法的原因。當學生提出這種質疑時,教師就順水推舟解釋它,學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學生是成長的個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急于求成,認為只要能完成任務就可以,而往往忽視為什么要這樣做。教師此時應該當好推手的角色,積極采用各種方法針對容易忽視的地方進行引導,比如采用對比法,讓學生懂得詞的正確用法。在案例2中,“入” “出”這兩個字的翻譯,雖然書中注釋寫清要譯成“國內”“國外”但學生并不會去注意,而是會由于慣性思維將其譯成“在國內”“在國外”。細心的老師敏銳地抓住了這一信息,通過引導對比其的用法,讓學生明白,這兩個詞語是不能等同的。這樣,下次再遇見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就能夠準確地去判斷,做出正確的解釋。可見,關注學生的容易忽視處,是教師細心上課的表現。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變動。”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一切教學設計,所有的教學環節都要是為了讓學生能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技能。因此,我們在課堂必須關注學生的反映,更要關注學生的回答,每一個回答都是學生學習情況的真實反映,教師應善于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靈活地處理,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一種良好的平臺和機會。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版,2005.
[2] 朱良才.課堂教學實用藝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陳雪梅,1975年生,女,福建尤溪人,福建省尤溪縣第四中學,中學語文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