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華
(江蘇省海門市通源幼兒園,江蘇海門 226100)
科學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孩子科學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我們發現科學活動中或是教師一人在前面講解示范,過于注重科學知識的灌輸,或是孩子們集體手忙腳亂、目的不強地進行操作,科學活動大多流于形式,孩子的興趣度不高。而課程游戲化項目的適時出現則為我們指明了一盞明燈,學習了課程游戲化項目,知道了其核心的目的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更貼近孩子的學習特點,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和興趣及需要。于是我們嘗試著在科學活動中進行變革,把課程游戲化引入到科學課堂中,讓游戲在科學原理和幼兒需要之間架構起一座橋梁,讓孩子們感受到科學就在他們身邊并且充滿趣味。
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引發幼兒自主探究的刺激物,是他們實現主動建構對周圍世界認識的中介和橋梁。科學活動中使用的操作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活動的成敗,材料的提供既要保證幼兒有探究興趣,還要保證幼兒通過與材料互動探究取得與教育目標相一致的探究結果。
首先,突出趣味。操作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孩子無意間全身心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在這種沒有生硬灌輸的操作中能更好地讓孩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組好玩的材料還能調控活動氣氛,如科學活動“吹泡泡”中,我們準備了多種形狀地吹泡泡工具:圓形、五角形、愛心形等等,激發了孩子探索欲望,他們在吹泡泡游戲中用這些工具探究出無論何種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趣味性的操作材料能夠帶領孩子發現科學的奇妙,積極建構科學知識。
其次,控制數量。科學活動中不一定操作材料越多越好,特別是到中大班,在活動中要突出孩子的合作能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幾個小朋友合作玩操作材料肯定比一個人玩得到的啟發更多,更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展。例如,在開展“沉與浮”活動中,我們給每組提供了一盆水,幾樣日常用品,而不是每人一盆水,這樣孩子就能在一起合作觀察不同物體在水里的沉浮情況了[1]。
再者,來源生活。只有來源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探究材料才易于讓孩子接受和喜歡,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探究興趣。如:磁鐵、電動玩具、水等,都是幼兒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對它所產生的科學現象有預見的,能夠有興趣的探究。孩子通過探究,發現磁鐵可以吸引一些物體,電動玩具裝上電池能動起來,水能流動,東西在水里有沉有浮等。
此外,設置障礙。在探究活動中,教師總是把材料準備得妥妥當當的,讓孩子朝著預想的方案前進。其實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我們有時在操作材料上設置一些障礙,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比如,在“運水”活動中,我選擇好玩水的場地,準備各種裝水的容器,由于材料眾多,所以孩子的選擇就有分歧,在這種設置的材料障礙中,孩子們在用自己選擇的材料運水中有了不一樣的體驗,最終明白了選擇哪種材料才是最適合的。“障礙”成了探究的舞臺,它為孩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孩子體驗探究的樂趣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在科學活動中引入課程游戲化理念,利用多種形式創設游戲化的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孩子學科學的興趣。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活動內容的不同,我們在設計游戲化科學活動中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前段時間的《爸爸去哪兒》等熱門綜藝節目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連幼兒園的孩子也在熱火朝天地討論著這些節目,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游戲情境,如《教師去哪兒》,大伙聽著《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帶領孩子去挑戰任務——接水管,在探索操作游戲的過程中,了解三種接頭的不同功用。因為有了游戲情境的熏陶,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游戲中思維的開拓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探索熱情一直持續到活動結束還意猶未盡。這正體現了“課程要聚焦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多媒體憑借有聲有色的直觀形象具有互動性、靈活性和趣味性強的特點,能為孩子提供多種感官綜合刺激,能夠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趣味化,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科學活動的情境,更讓孩子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探索關節》中,我利用電子白板課件把孩子帶入科學城堡,然后通過一步步地互動操作,激發孩子對自身奧秘的探索欲望。
繪本內容非常豐富,更有許多蘊含科學知識的優秀繪本,如《小威向前沖》《一寸蟲》《是誰嗯嗯在我頭上》等,教師也更容易找到與科學探索活動相符的情境創設內容,讓孩子可以通過回憶、表演繪本內容,在游戲中探究繪本中的各種情境,發現周圍的事物與各種現象。
活動的導入好比是優美樂章的前奏,如果設計安排得富有趣味,必能吸引幼兒,引發興趣。引發興趣的形式相當豐富,可以利用情境、多媒體、實驗、兒歌、謎語、生活事例、經驗等方式導入。在實際操作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導入方法,要在最快的時間內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注意導入只是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不是真正探究活動的開始,因此時間宜短,兩三分鐘即可。
游戲化的活動過程不僅適合幼兒這個年齡階段愛玩、好動的心理特點,而且有利于他們自主探索,為孩子樂于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于是,我們充分利用孩子獨特的認知方式,調整和實踐科學活動,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游戲和實踐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也許從頭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時引發并促進了他們的科學學習。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習得了科學知識,科學活動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實現和鞏固。
科學游戲和其他游戲一樣,也要制訂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應該服從于活動的要求和游戲的開展,有利于幼兒的操作和智力活動,而不能限制孩子的活動。制訂的游戲規則務必簡潔,利于幼兒執行。只有當孩子根據游戲規則開展科學活動,孩子的探索行為才會有效,才是真正在“玩”。
我們在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的引領下,把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貫穿到我們的科學活動中去。通過游戲化的科學活動,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從小讓孩子具有一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為孩子的童年增添絢麗的色彩!
[1] 賁中梅.幼兒園科學領域課程實施探討[J].新課程(上),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