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娟
(江蘇省泰州市九龍實驗學校,江蘇泰州 225300)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都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之中,使得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展始終難以形成有效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對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認識不夠徹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了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教師應該從文本的特點入手,充分彰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1]。
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經典范本,蘊藏著作者豐富的真情實感,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極好資源。中國有句古話:“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閱讀感知如果沒有情感的支撐,學生難以真正走進文本的內核;實踐表達如果沒有情感的浸潤,學生難以進行真正的言語傾吐。因此,教師要多研讀文本,探尋其中有“情”可發、有“ 形”可循的語言訓練點,以語言訓練為抓手,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創作欲望。學生通過課堂小練筆的實踐活動,真正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例如,教學三年級《趕海》一課時,教師出示了文本的四句話:①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②哎,那邊一個小伙伴,正低著頭尋找著什么。③咦,怎么我的腳也癢癢的?④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整體朗讀這四句話時,找出語言中的共同特點。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意識到,這四句話作者都充分運用了擬聲詞,將自己內心的情感生動而形象地再現出來;在深入品讀句子時,則著力感受“嘿、哎、咦、哦”這些嘆詞的妙用。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滿心的驚喜、內心的疑惑、心中的釋懷讀出語句所表達的意境。
隨后,教師緊扣“語用”理念,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創設“捉迷藏”的游戲情境,仿照這種形式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學生練筆如下:星期天,幾個小伙伴相約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輪到洋洋捉了,我沖著人群喊了一聲:“嘿,大家機靈點,這家伙身手敏捷、耳朵又靈!”“呀,不好,他正快速朝我奔過來!”我趕緊屏住呼吸,悄悄地側蹲下來,只見洋洋左摸右探,徑直向我身后走去。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咦,我的后背被誰敲了一下?”只聽得一聲,“哈哈,看誰能躲過我的順風耳,別以為蹲著,就捉不到你了。”“哦,看來是我的聲音出賣了我。”……
學生將嘆詞用于自己熟悉的捉迷藏游戲中,使得整個游戲過程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驚險刺激,使文章更具表現力、感染力。語文教學中,教師只要認真研討教材,就能挖掘出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可以是環境描寫,也可以是內心獨白,抑或是方位順序的表達……依托文本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僅能品味出生活的樂趣,還能提升自己的習作水平。
小學生尚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生動形象、直觀可感的事物充滿興趣,因此在眾多的學習策略中,情境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文本情境模擬不僅使學生身臨其境捕獲真實感受,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在研讀文本和設置學習活動時,教師充分關注、發掘課文中可以進行情境表演的元素,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然而,教材中并沒有現成的語言實踐情境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解析和運用教材,開發文本資源,多維化、多途徑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情境。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時,教師緊扣課文故事情節生動鮮明、語言描述簡潔生動的特點,引領學生借助表演的方式解讀文本,走進人物,感知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情境表演的方式感受人物語言所裹挾的豐富情感。如在教學“借酒送別”這一語段時,教師引領學生著重感受人物對話時的語言,揣摩人物語言背后的真情。隨后,教師組織學生現場表演,將人物描寫的內容與課文中的詞語進行深入解讀,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學生在表演前的準備階段,就是對文本語言的感知體悟過程,而在最后的實踐表演中則是自身成果的一種體現。再如教學“凝視”一段時,教師采用了相反的方法,先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借助畫面、音樂的情境渲染,將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現出來。在隨后的采訪過程中,教師讓表演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為深入解讀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此時,透過學生的精彩表演,可以看出他們對文本內容已有了深刻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如此拓展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在愉快的對話交流中歷練了感知文本語言的能力。教師通過創設多維的語文實踐平臺,將課堂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將探索空間真正留給學生,從而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每個生命個體的特點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思維方式、原始經歷,決定了他們對于文本的解讀不可能停留在相同的視角和維度上。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都將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融入課堂,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其實,這正切合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理解,善于探尋學生思維中的“異”,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創造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發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從而使學生在自由而寬闊的閱讀空間里拓展思維,展現個性。
例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時,學生都被薩沙的行為所感動,都明晰了“關注弱小、保護弱小”的主題。教師總結全文時,一位學生站起來并且語出驚人:“在最為困難之時,薩沙同情弱小、不服輸的精神的確可嘉,值得贊頌,但是在暴風雨中,執意將僅有的雨披給薔薇花很不值得,人與植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位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觀點,面對這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抓住契機,把“到底值不值”的問題留給了學生,組織他們進行辯論交流。學生紛紛根據自身的認知經驗和閱讀體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闡述自己的理解,有的從教材本意出發支持薩沙的舉動,認為這樣做保護了花朵,留下了絢爛的色彩,值得!再說薩沙同情弱小,愛護花草樹木正是優良品德的體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的則從現實生活角度出發,認為薩沙同情弱小、愛護花草的行為是好的,但是如果薩沙將雨披給了薔薇花,自己因淋雨生病,會讓父母操心,影響工作,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這樣別出心裁的辯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見解,促進了學生認知素養的不斷提升。
閱讀教學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任務,教師需要對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進行深入研讀,并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彰顯課程的本質屬性,更好地踐行課程特點,真正為學生認知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1] 潘天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內涵解讀[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12,32(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