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江蘇省海門市余東小學,江蘇海門 226152)
科學實驗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而實驗教學是科學實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當前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教師首先應做好相關的課程研讀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才能更好地帶動學生進行課程學習。在科學實驗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專心研讀課本教材內容,并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實驗教學設計。當然,在教學環節設計過程中,還需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進去,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習接受能力進行實驗內容設計。科學實驗教學的內容比較廣泛,且學習內容比較多,實驗內容豐富,但是受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限制,部分教學實驗很難按實際計劃正常實施,為此教師必須做出合理的選擇,有目的地進行實驗內容篩選,進而使其與原有實驗的教學目的相適應[1]。在教學活動中,一些實驗適合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而一些實驗則適合采取大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
例如,學習《把固體放到水里》一節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大組進行實驗,先將所需的實驗材料展示給學生看,包括石塊、橡皮、木塊、空瓶子、水槽等,而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以上物體置于水中,會發生哪些現象,其中,哪些物體會下沉,而哪些物體則會漂浮起來?其原因是什么?”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一些學生回答:“石塊、橡皮會沉下去,空瓶子會漂浮起來。”另一些學生說:“木塊、橡皮會漂浮起來。”大多數學生判斷物體是否漂浮主要從物體的形狀、輕重進行評定,那么,其判斷的結果是否正確呢?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大組實驗,讓學生分別將不同的物體置于水槽中,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尋找答案,最終謎底一一解開。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組織者和管理者職能,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應督促各組合理、明確地進行分工合作。在選擇分工時,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科學安排,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優勢均能得到體現和展示。如理論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擔當講解以及策劃的事務;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帶領其他成員進行實踐操作,其他成員可在一旁協助實驗。讓每一個學生很好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獲取最佳的實驗體驗。
例如,學習《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節時,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橡皮泥(質量等同)派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制作小船,學生完成小船制作后對其進行載重實驗測試。開始實驗時,各小組長應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如部分成員進行文獻、資料等的收集、查閱,部分成員負責策劃設計,其他成員負責小船組裝、拼接等工作,確保實驗操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在點評實驗成果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大膽發表意見,進行熱烈的課堂實驗討論,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點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到合理、明確的實驗分工能夠大大提高實驗效率。
在實驗之前進行實驗假設,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認知體系。根據自我學習經驗讓學生進行多種實驗假設,能夠讓學生對已知問題進行有效的預設判斷,進而有效提高實驗的教學效率,并保證實驗的有效性。
例如,學習《水在加熱和冷卻》一節時,教師可以將所用的實驗材料(試管、水、水槽、塑料袋等)發給各個小組,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進行實驗,并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現象,同時讓學生對比原先的實驗預測,分析實驗預測與實驗結果存在哪些不同之處。在這個實驗中,大部分學生判斷塑料袋會上浮,其實驗結果與事先預測內容基本吻合。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分析,讓學生思考塑料袋上浮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分析探討中逐漸認識到:當冷水受熱后,體積將會慢慢地增大,其浮力也隨之增大,最終呈現上浮的實驗現象。通過這樣的實驗誘導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漲,其知識面也得到了有效地拓展,最終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不斷鞏固原有知識,并更好地認知世界和了解世界,同時使其在實驗體驗和感知中不斷增強自我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1] 鄭曉峰.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淺談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構建高效的探究活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