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崗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丁店小學,江蘇南通 226412)
情境教學法是經過實踐證明的,能夠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的有效教學方式,在農村小學中,情境教學也應用廣泛。但是限于教師的重視程度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等因素,我們對于情境的運用尚不夠深入,不夠完善,為此我們要立足于農村教學現實,努力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以便帶動學生真正投入到數學探究中去,從而生成高效課堂。
教學情境的功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二是將問題融入情境中,給學生一個觀察和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1]。在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創設的情境可以結合農村的特點,給學生一個熟悉的情境,將學生迅速帶入到情境中去。
例如,在《梯形的面積》教學中,我給學生帶來了幾塊梯形田地的俯拍圖,告訴學生為了防止蟲害,我們需要給這些田噴灑藥水,而為了準確配制濃度合適的藥水,需要知道田地的面積是多少。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迅速直面問題,他們結合圖形來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通過獨立嘗試和合作交流,學生找到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并最終將計算公式統一起來。在學生順利找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之后,我出示灌溉渠的截面圖,堆水管(梯形)的截面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計算水渠的橫截面積以及水管的根數,通過這些問題的練習,學生熟練掌握了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且認識到像求水管根數的問題,可以轉化為求梯形的面積來做。
在此案例中,學生對問題情境比較熟悉,增加了他們對問題的親近感,同時激發起他們的責任感,讓學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問題研究中去,從實際教學的過程來看,這個情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課堂學習中,要關注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經歷來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這樣的情境更具有針對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農村學生是比較淳樸的,也善于觀察周邊的事物,在創設數學情境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靈動[2]。
例如,在《周長是多少》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從學生推鐵環的游戲中找到靈感,創設了一個求鐵環的周長的情境。在多媒體展示情境時,學生的熱情就很高漲,面對“鐵環的周長是多少”的問題,學生很快結合滾鐵環的經驗,想到了辦法:在鐵環上的一點做一個記號,然后將鐵環在地上沿著直線滾動一圈,直到記號再次與地面接觸,這樣可以用尺測量出線段的長度,也就是鐵環的周長。此后,我又讓學生想辦法測量樹葉的周長,有的學生沿用剛才的思路,提出將樹葉滾一圈,有的學生提出反對意見,因為樹葉不像鐵環那樣的規則,在滾動時有些地方接觸不到地面,所以他們又想其他的辦法,最后想到了用線沿著樹葉的周邊繞一圈,然后拉直來測量樹葉的周長的方法。在小結時,學生發現這兩種測量方法有一個共同之處:化曲為直。
在此案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起到了作用,因為滾鐵環是他們熟悉的活動,了解鐵環的滾動軌跡,所以學生很快想到了滾動一圈來測量鐵環周長的方法。遇到測量樹葉的周長的問題時,學生想將原來的經驗遷移過去,但是發現了新的問題,這就促使他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并在之前方法的啟發下找到了更佳的方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創設出生動有趣,并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情境”,為了推動學生的主動探究,我們的數學情境在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延伸性,這樣可以推動學生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思考,從而發現本質的數學規律[3]。
例如,在《間隔排列的規律》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植樹的情境,在一段長度已知的路邊,每隔幾米種植一棵樹(路的兩端都種),學生很快意識到需要計算出這條路一共要分成多少段,然后去找一找樹的棵數跟這些段數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思路出發,學生通過畫圖發現樹的棵數比樹之間的間隔多1。如果路的一端不種樹呢?如果兩端都不種樹呢?此后我又變換了情境,讓學生繼續展開探究,通過努力,學生不但掌握了相關規律,還能從根本出發,解釋每種情形下的規律。在他們順利探究出直線上的規律之后,我繼續變換情境,讓學生探索在一個圓形的周邊上種樹時,樹的數量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推動學生的又一段探索旅程,在畫圖得出結論之后,學生將這個規律與剛才直線上一端種樹一端不種樹的情況聯系起來,不但增強了印象,而且促進了知識的整合,完善了相關的知識體系。
這是一個延續性很強的情境,學生不斷面對新問題,迎接新挑戰,處于不斷地探索中,并深刻認識到不同的數學規律。通過對比,學生對幾種規律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異常清晰,這對于他們的數學建模有巨大的幫助。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創設出這樣的情境,學生的知識體系將更加完善、豐厚,并且在學習中也能積累必要的探究經驗,學會從多元角度去思考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農村的生活日新月異,城鄉差異逐步淡化,有些以往農村孩子接觸不到的生活現象也逐步走入了他們的視野,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用新的眼光審視農村的教學現狀,審視學生的認知實際,并將一些新元素、新面貌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例如,在《認識克》的教學中,我創設的情境是自制蛋糕,利用制作蛋糕中經常要稱重的現象來引導學生認識“克”這個單位。首先是面粉和白糖的稱重情境,在稱面粉時,我在課件中呈現的是臺秤,學生準確讀出面粉的用量為1千克,而在稱糖時,需要的量較小,我引導學生認識了電子秤,并在實際稱重時,讓學生認識到“克”是一個比較小的質量單位,將湯匙中的糖抖一抖都能引起讀數的變化,這給學生認識“克”做好了鋪墊。之后利用稱雞蛋、葡萄干的重量等情境,帶領學生反復稱重,建立了“克”的概念,并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重量有了相對清晰的概念。除此之外,學生還猜測和驗證了千克和克之間的關系,將質量單位的體系建立了起來。
在此案例的教學中,因為情境比較新穎,又不超出學生的生活范疇,所以他們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稱重、掂量等豐富的活動中有了真切的體驗,達成了準確的認知。
創設情境來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是有益的,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知識出發,來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并力圖將情境用足、用實、用好,從而提升課堂及教學的效率,達成深度課堂、高效課堂。
[1] 甄曉慧.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2017.
[2] 宋運明.我國小學數學新教材中例題編寫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 陳美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