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芳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南湖小學,江蘇宿遷 223600)
為了讓學生在張弛有度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學校可以利用課間活動時間,布置、創設豐富的活動內容,營造出濃郁的課間文化。課間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調節學生的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學生每天在校課間活動時間一般為1.5小時。
為了保障課間文化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全力進行制度建設和環境改造,從而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開展課間活動的氛圍[1]。
第一,保證學生課間文化活動時間。(1)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合理安排課堂練習時間,不占用學生的課間、午間時間,下課鈴響,及時結束教學,不拖堂、不留課間作業。(2)要求學生下課后不留在教室里看書、作業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間文化活動。
第二,打造鮮明的校園物質環境。(1)為了打造舒適溫馨的育人環境,可以借助校園音響系統,在課間播放輕悠的經典名曲。(2)我們可以緊扣學生的喜好,為學生精心挑選一批優秀新童謠、校園歌曲以及圣賢名句的誦讀音頻進行播放,借以陶冶兒童的心靈。(3)積極利用校園中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張標語,讓它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之中,獲取知識、形成認知感受。(4)開放學校的多功能活動室,購置活動器材,改善學生活動環境,擴大活動空間。(5)充分發揮學校“墻面文化”的作用,讓學校每一堵墻都會說話。(6)精心布置校園環境。我們可以發動學生為校園中的每一棵樹木掛牌,熏陶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形成保護環境、保護綠化的意識。
我們根據學校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構建了休閑娛樂活動、健身勵志活動、個性創作活動、益智激思活動四大主題活動類型。
現有課間的許多活動,內涵少,品位低,不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為此,我們在對傳統游戲進行重組的基礎上,構建了休閑娛樂為主的活動形式。
休閑娛樂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活動中愉悅身心,減輕各方面(如學習上)的壓力。具體分為三類,(1)文藝類游戲活動:傳唱充滿童趣、積極健康的童謠、兒歌、順口溜、繞口令;傳講故事、幽默笑話、經典影視臺詞、廣告詞等。(2)體技類游戲活動:各種小棒、翻繩兒、抓蛋包游戲等。(3)綜合類游戲活動:既有口頭的唱白、動作的伴詞,又有鍛煉手、活動腳的健身活動等。
課間的許多活動,存在著不健康、不衛生、不安全因素。據此,我們對傳統課間游戲進行重組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健體勵志為主的活動形式,補充學生生長發育階段應有的鍛煉,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1)舞蹈律動類活動:如韻律操、體操等。(2)繩類活動:傳統的皮筋跳法,設計形成利于健康的花樣皮筋跳法(念白可借用地方童謠或唱古詩),各類長、短繩不同數量繩的傳統跳法與創新跳法。(3)毽子類活動:正腳、反腳踢毽子及借助身體其他部位的各種創新踢法。(4)杠竿類活動:單杠引體向上、雙杠翻跟斗、爬竿等。(5)球類活動: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6)其它類活動:花樣輪滑、拔河、滾鐵環、放風箏等健身活動。
個性創作活動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想象,以手為主要載體創作具有個性化的東西。它既能提高手的靈巧性,又使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想象,促進思維。為此,我們引領學生從多個視角去開展富有個性的創造活動。
(1)繪畫活動:素描、蠟筆畫、水彩畫、沙畫、吹畫等。(2)剪刻活動:剪紙、刻圖(畫)、撕紙等。(3)拼貼活動:拼圖、布貼畫、樹葉貼畫等。(4)泥塑活動:包括捏橡皮泥、彩泥等。(5)折疊活動:如折紙、疊手帕等。(6)編織活動:如編織中國結、鏈子、十字繡等。
益智激思活動是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活動。學生既喜歡純娛樂性的游戲,亦喜歡一些富有挑戰性,需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為此,我們設想引進、創設一種既具趣味性,又富創造性的益智激思活動。
(1)誦讀經典活動:《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唐詩三百首》等經典書籍。(2)棋類活動:象棋、圍棋、五子棋、跳棋等。(3)撲克類活動:主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不同程度的速算24點。(4)謎語類活動:各種字謎、動植物謎、物品謎等。(5)善思類活動:腦筋急轉彎、拼圖、模型設計、科學實驗活動等。
課間文化活動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們尋求多種策略,努力追求活動內容的靈活與有效,研究主要采用引進、改編、原創三大策略。
引進課內文化素材。針對小學生好動特征,又避免運動量過大,引入音樂課本第一冊的游戲(雙人拍手舞)《找朋友》。游戲能使學生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動,解除腦疲勞,也通過優美的曲調旋律、團結友愛的歌詞陶冶了學生情操,豐富了課間文化。還可以引進語文、音樂等學科課上學習的古詩、兒歌、歌曲等。
引進民間文化。傳統的民間文化豐富多樣,了如民間歌謠,朗朗上口,內容生動活潑,富有童真童趣,可引之為小學生游戲、跳皮筋的念白:蓋、蓋、蓋花樓;花樓低,碰著雞;雞下蛋,碰著雁;雁叼米,碰個小孩就是你。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創作。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時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因此,引導學生在感受生活、經歷生活的同時,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地思考,積極地醞釀,積累課間文化的創作素材。例如:大拇哥,身體好;二拇弟,微微笑;三大姐,比個高;四小弟,做早操;小妞妞,勾勾手(手指游戲)。
引導學生在集體中創生。課間活動總是在臨時組成的小團體中進行的。這些團體既是課間文化的傳播空間,也是孕育和生成課間文化的肥沃土壤。為了發揮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借助招標的方式設置游戲方案,將游戲設置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思維,從而讓學生在自由組合中喚醒學生內在的創新動力,真正體現內在的自由意識。
課間文化活動不僅僅是學生自由的天地,也應該是彰顯教師主導價值的平臺。我們需要借助教師的適時引領,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之中更安全、更健康地參與到游戲過程中,提升課間文化的活動品味。在具體實施中,通過下列途徑展開。
(1)教師積極關注、開發課間文化活動。下課后,教師積極有意地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參與他們的活動,從而達到搜索信息,尋找素材,積極引領的目的。如一位老師在課間見到學生們在走廊里跳躍,好像在摸墻上的什么東西。問明學生后才知道,學生們是在比誰跳得高。這位教師就在走廊最安全處的墻壁上用紅線專門標注出高度,且美其名曰“摸高墻”,好讓學生有一個安全之地來“摸高”。
(2)教師及時改編學生不健康的念白。如:“一棵松樹高又高,小明天天做早操,早操做得非常好,老師看了樂陶陶。小明的爸爸是警察,一根警棍手中拿,見了壞人就拿下。”
(3)各學科教師協作研發課間綜合活動。尋找學科知識與課間活動的結合點,將學科的有關內容演繹成相應的課間活動形式,設計出一些既有唱詞,又有動作的綜合活動。
重構課間文化活動的運作,需要激勵機制、評價制度的保障。這樣更能讓學生達到過程與結果的“雙贏”效果,體驗到課間文化活動帶來的無窮樂趣。
(1)設計“活動資料袋”,記錄孩子們的活動成長歷程,及時收集保存他們在參與各種活動中的文字、影視、照片資料。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著力引領學生進行必要的反思與交流,借助彼此之間的評析與反饋不斷發現問題,以形成對新內容的內在需求。
(2)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用開設不同活動。低段:從學生原本的基礎和內在的認知規律,適時開展歌謠章、謎語章、舞蹈章、繪畫章、計算章(撲克類)、折疊章等的爭章活動。中段: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他們的興趣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內在的活動能力也得到了廣泛性地提升。鑒于此,我們開展了跳繩章、謎語章、翻繩章、剪刻章、毽子章、速算章(24點)、拼貼章等的爭章活動。高段:高段年級學生對課間活動的興趣更加廣泛,他們對于體力型、智力型的挑戰充滿了期待,并對一些技巧類項目情有獨鐘,所以我們開展了棋類章、各種球類章、創新章等的爭章活動。
(3)開展“課間活動之星”的評比活動。在活動結束之后,我們可以開展學期末的總評活動,以班級為單位,評選“課間活動之星”,就此表彰一學期以來參與活動積極、活動效果較好的學生。
課間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素質教育理論和多元智能的指導下,讓所有學科形成統一性的認知,力求使得每位教師都成為課間文化資源的關注者和踐行者,將自己所執教的學科與課間活動充分整合起來,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1] 李金初,牛玉發.試論現代學校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03,(0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