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藝嫻
(江蘇省南通市學田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遵循游戲本質優化幼兒課程活動方式
葛藝嫻
(江蘇省南通市學田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000)
幼兒教育的游戲化就是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選擇更加貼近幼兒認知能力的直觀性、形象性的游戲方式,從而展開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本文提出要全面更新游戲認知,探尋幼兒課程游戲化的可能性;深入洞察游戲特質,優化游戲化的實施形式;綜合運用游戲因素,積極落實課程游戲化,從而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
幼兒教育;認知能力;課程游戲化
喜歡游戲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指出:“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即提倡幼兒園生活教育的游戲化。幼兒教育的游戲化探索,不單為了增強幼兒的參與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行為習慣。
游戲的本質著眼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對于兒童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活動過程中,只要開展游戲活動,很多兒童就會一呼百應,參與熱情立刻高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游戲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很多兒童都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情緒體驗,這是其他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所無法感知的。
游戲對于參與者來說,都是一種自愿自由、快樂自主的形式,與一般意義上的工作、學習都有著較大的區別。從認知理論上來說,工作與學習都有著原始的外在力量的驅使,有的為了獲取利益、博得名譽,有的是為了儲備經驗、習得知識,但這些對于還處于生命初期的幼兒來說并沒有滲透與教育的意義。但由于游戲有著其獨特的呈現形式和本質內涵,這種原始的動力就來自幼兒內部的認知驅使,可以有效地增強幼兒內在的認知體驗,形成共性上的認知。因此,對于這些毫無功利性思維的幼兒來說,幼兒教育者就不能運用所謂的外顯動力來刺激、支撐幼兒的實踐活動,而需要充分發揮游戲給兒童帶來的自由、快樂之感,調整幼兒的認知狀態,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真正發展。
因此,對于幼兒教育教學來說,無論是與生活接軌的娛樂活動,還是與課堂接軌的學習活動,理應從兒童的獨有的思維和視角出發,順應兒童的接受思維,契合兒童的認知需要,讓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能成為每個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
幼兒游戲的形式具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有音樂類游戲、體育類游戲、語言類游戲以及科學類游戲等等,而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分成兩種類型:其一,整個教學活動的流程就是一個完整性的游戲,在自始至終的教學流程中,這一游戲可以反復地進行;其二,就是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在某些特殊的環節中出現,讓游戲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繪畫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要繪畫的動物通過“猜猜這是什么”的游戲,先不要讓孩子全部了解描繪的事物,而是在不斷觀察、不斷繪畫的過程中,從細節走向輪廓,從部分走向整體,始終將一個游戲的懸念保持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之中,將孩子們的關注力一步步聚焦起來;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將游戲運用到教學的其他板塊,以起到鞏固知識、訓練能力的作用。如在孩子們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輛時,教師便設置了“請你來乘車”的游戲,教師設置多種情境,讓孩子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選擇合適的車輛來乘坐,快快樂樂地進行游戲,從而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
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有著屬于自己的表現方式和參與策略,善于將自己對游戲的理解、角色的體驗融入游戲的參與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引領幼兒以模仿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角色表演。
在語言活動《三只小豬》中,教師組織幼兒運用角色表演的方式進行集體活動,讓幼兒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模仿情節,實施人物對話,創設故事情境進行表演。有的故事具有極強而曲折的故事情節,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如《月亮姑娘做衣裳》活動中,在一開始就引發了很多孩子極大的興趣,教師則引領幼兒在深入了解故事基本情節的基礎上,組織孩子們小組合作進行游戲表演,并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適當地調整與補充一些內容,從而讓孩子們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尤其是對角色的認知體驗在游戲的過程中構建出來,真正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
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是引領幼兒接受事物、強化個體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游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離不開教師游戲性的語言。只有運用語言充分激活每個孩子的活動欲望,才能真正讓幼兒投入到活動過程之中,讓幼兒處處都能感受到游戲的愉悅與滿足。
在集體活動的導入環節,由于幼兒有意注意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往往很難從渙散的狀態中一下子就轉移到集體活動環節中。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語言快速地組織游戲,比如可以拿出一個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讓它與全班的孩子一起參與活動。教師可以運用童真性的語言吸引孩子的關注力:“嘿!大家好!看看今天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孩子們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此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孩子們一起來與這個小動物進行對話,調節活動的整體氛圍,引領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體驗。在隨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始終以這個動物的身份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評價,讓幼兒始終浸潤在游戲的語言之中,喚醒孩子們對游戲的認知體驗,從而為提升他們的游戲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著名教育學專家馬克思·范梅南曾經說過:“兒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間的天使。”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多元的,內在的思維也比我們想象的活躍得多。一個簡單的圓圈,在他們的視野中可以活化為光輝燦爛的太陽、紅撲撲的水果、動感十足的呼啦圈等,甚至有許多并不相關的事物,在兒童思維的整合下,也都會展現出決然不同的精彩。因此,在組織、開展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主題內容、開展形式,進行不同程度的假想,其中包括對互動角色的假想,對活動板塊內容的假想,從而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在一次認識圖形的活動中,教師通過假想的情境導入:熊媽媽家門前的一條路被大雨沖壞了,請大家一起幫著來修理。老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圖形的卡片。孩子們與自己的好伙伴一同協作,擺弄卡片,為熊媽媽家設計道路。
整個過程,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很高,一直持續到活動結束時。之所以讓孩子們保持這樣的認知動力,主要就在于孩子們的思維意識都浸潤著一個假想的情境:如果我們不好好“修路”,熊媽媽的生活就不方便了。假想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游戲的手段,將活動的內容以最完整、最真實的形態鐫刻在幼兒的意識之中,從而為幼兒的認知發展奠定基礎。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組織幼兒假想了“為熊媽媽重修道路”的情境,讓孩子在擺弄、合作的過程中享受團結互助的樂趣,又增強了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的愉悅體驗,更有效地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圖形,提升了活動效果。
在幼兒園實施課程游戲化,不僅是落實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主體地位的有效舉措,同時也是促進幼兒核心能力發展的重要依托。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作為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尋高效的整合、踐行策略,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強化幼兒的游戲體驗,最終為幼兒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1]楊芳.學前幼兒的挫折教育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1).
[2]許金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的“六大解放”[J].江蘇幼兒教育,2016(01).
葛藝嫻(1983),女,本科學歷,現任職于江蘇省南通市學田幼兒園,幼兒園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