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霞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依托四大維度 讓核心素養的鑄造熨帖課堂實踐
汪海霞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謂語文核心素養,就是要圍繞“字詞句段篇”等語言單位,引領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扎實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升文學審美能力、豐富文化價值認知、鑄造優秀品質體系的過程。本文提出要品析悅納,強化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聯系類比,強化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深入體驗,強化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拓展聯系,強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而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實踐中不斷生長。
品析悅納;聯系對比;拓展聯系;深入體驗
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而系統化的認知過程,筆者認為應該結合核心素養的不同層面,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教學。
語言是作者進行表情達意、揭示觀點的工具,更是閱讀教學必須關注的核心內容。閱讀教學的中心就是要關注文本的語言,引領學生圍繞著文本語言進行這樣的教學:首先,緊扣文本關鍵性詞語,結合具體語境感知詞語的內在意蘊和表達效果;其次,借助多樣化、趣味化與文本語言進行接觸與感知,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在積累;最后,教師要創造性地營造與文本相吻合的情境,激發學生內在的語言表達欲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如《莫高窟》一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藝性說明文,作者運用整飭的句式、大量的四字詞語將莫高窟彩塑、壁畫、藏經洞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是學生進行語言感知、積累和運用的重要資源。以教學描寫“彩塑”一段的教學為例,教師引領學生在初步閱讀這一語段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圈畫提煉出語段中“強壯勇猛、慈眉善目、威風凜凜、惟妙惟肖”等詞語,并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與文本中的語言形成相得益彰的對應效果,感知理解這些詞語所蘊含的語用價值;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地接觸詞語,做到爛熟于胸,強化學生的認知積累;最后,教師為學生拓展補充了網絡收集關于彩塑的圖片,引領學生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語用實踐,對學生的語用能力進行歷練。
縱觀整個流程,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對文本語言的感悟理解、積累內化和實踐運用,讓學生在深入接觸、品鑒語言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感知潛移默化地進行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人之所以為人,主要就在于人能夠深入而自由地思考。”著名兒童學家皮亞杰這樣說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關注語言,如果不能感知語言內部所關涉的思維層面,就會導致閱讀教學認知的膚淺。因此,教師要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借以歷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努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自主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如《泉城》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一段經典的描寫:“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边@一段文字融合了排比、比喻、對仗等多種修辭手法,語言的運用也十分優美精準。閱讀教學除了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感知積累之外,還應該將關注點深入到語言的內核之中。首先,教師可以緊扣課文語段中一個具體的分句,關注語句的前后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前一分句以觀察實寫為主,而后一分句則是以聯想虛寫為主,感受“晶瑩剔透”正是“明珠散落”的真實緣由,這種邏輯緊密的認知聯系,正是對學生內在思維特點進行感知與歷練的重要過程。隨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從整體把握的視角,感知作者以“翻滾”的動態、“晶瑩”的靜態以及“洪大”與“低細”的對比來全方位地展示泉城所有的狀態,體現了作者構思的嚴謹,教師只有在深入辨析中,才能揣摩作者如此構思的絕妙。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不僅關注了單一的語言內容,更注重對語言之間的邏輯聯系,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工具性、人文性和諧統一的學科。我們除了在教學中創設適切可親的氛圍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之外,更要充分開掘文本中的美學元素,讓學生穿越文本語言的樊籬,感受文本內在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和藝術之美,將語文學習、文本感知轉化為一種感性十足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在感知美、賞析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升對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力。
如《月光啟蒙》一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營造出溫馨而可親的文本情境,將母親運用童謠、故事、謎語等形式對我進行文學啟蒙的故事娓娓道來。學生被文本中真摯的情感所吸引,被母親偉大而可敬的形象所感染,被作者靈動的語言所浸潤。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圍繞著“美”展開教學:首先,緊扣作者描寫夏夜環境的優美語句,引領學生緊扣文本形象的語言展開合理想象,感受文本的情境之美;其次,教師引領學生將關注的視野聚焦在描寫母親的語言上,體悟母親運用童謠、謎語、歌謠對作者進行感染教育的場景,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人性之美;再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自主朗讀的方式,感受童謠的節奏魅力和歌謠的優美旋律,切切實實感受文本中的韻味之美。
閱讀教學絕不是機械而枯燥的生硬訓練,而應該將扎實的訓練融合到學生的認知過程中,讓學生在感知歷練、體驗浸潤中,真正促進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一個民族的精華和內在靈魂,某種程度就體現在這個民族的文化上。語文教材除了作為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資源之外,同時也是彰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因此,閱讀教學應該需要在關注文本內容、語言形式的同時,深入開掘并利用文本中的文化資源,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洞察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既得其言,又得其意,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如張志和著名詞作《漁歌子》就是一篇典型的藝術與文化相交融的作品,作者不僅以簡練的白描語言展現了西塞山的優美風景,更借助優美的環境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情趣意象。因此,對這一文本的教學就應該經歷這樣的環節與層次:首先,感知理解,借助工具書與語境,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從而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本大意;其次,借景移情,通過景色與情感的交融,探尋“不須歸”緣由,讓學生結合詩詞進行多角度的感知:第一,西塞山景色優美,讓人流連忘返,詞人根本就是“不想歸”;第二,鱖魚肥嫩的香味,早已經讓張志和垂涎三尺,美味留人,讓詞人“不須歸”;第三,結合插圖,感知“斜風細雨”的狀態,讓詞人感覺根本沒有“歸去”的必要……有了這樣的洞察,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歌的表層大意,更深入把握了詞人內在的情懷,將詞人的心境與詩詞的意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則引領學生以“釣魚”為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對“釣魚”的了解與感受,隨后便拓展了我國關于“釣魚”的經典故事,如姜太公釣魚、釣魚臺舊址等,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世外高人,都會通過“釣魚”來表達自己一份獨特的情懷和心志,真正把握教材的特點,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止步于有限的認知過程,而是引領學生在由表及里,深切體悟詞人內在情韻,感知與積累傳統文化的魅力。
語文核心素養所關注的范疇和板塊,并不能通過一節課、一篇課文的教學都有所涉及,教師必須強化對文本內容和特質的審視,引領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嘗試,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1]黃曉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研究[D].2016.
汪海霞(1978),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