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穎君
(江蘇省徐州市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江蘇徐州 221003)
數學課堂中,任務的引入,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整個數學課堂的學習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數學知識融入到一些任務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學生是數學課堂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不應直接將全部知識內容直接講授給學生,要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置一些教學任務,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探究學習。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并沒有直接將知識內容講解給學生,而是以任務的形式拋給學生:同學們,你們自己探究一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在接收到這一任務后,很主動地進入到探究中。這時,有一小組的學生想到自己制作一些不同長度的小木條,然后從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木條試著將其拼湊成一個三角形。在拼湊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大部分的小木條都能夠拼湊成一個三角形,但也有一部分小木條拼湊在一起并不能夠組建成三角形。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望被很好地調動起來,開始測量自己組建的圖形的三邊長度,并根據測得的數據開始進一步探究三角形三邊關系。
任務的巧妙設置,成功地將數學課堂交還給學生,很好地驅動起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直接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融入課堂,有效參與其中。
數學課堂中,對學生任務的有效布置,能夠很好地驅動其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整個數學課堂教學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一些學習任務,以驅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更進一步地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在課堂伊始向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同學們,這兒有一些一元的硬幣,你們能夠測量出它的周長嗎?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都很主動地進入到小組探究中。這時,有一學生向大家闡述自己的見解:我認為需要化曲為直,可以先利用一根細線繞一枚硬幣一周,并將這一細線做好標記,最后再利用直尺測量這一細線的長度。這一小組的學生開始按照這個想法,來測量圓形硬幣的周長。學生在得出周長后,又相繼地提出了問題:圓的周長與圓的半徑有關系嗎?一個圓的周長怎么求呢?隨后,學生在自己的問題推動下展開了激烈的探究,開始用直尺測量出這枚硬幣的直徑,記錄好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探究思考。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為學生設置課堂任務,為學生指點了學習的方向,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問題是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問題”這一手段,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學習[1]。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一些課堂問題,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布置任務,驅動學生更有效地參與教學。
例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3的倍數的知識時,沒有將知識講解給學生,而是選擇以問題的形式,將知識拋給學生研究,讓學生自己去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開始了思考、探究。有學生想到類比2的倍數以及5的倍數的規律,便大膽地猜想,個位數字是3、6、9的數字都是3的倍數。但這位學生剛提出猜想,便有人給出了一些反例:13、16、19、23、26、29這些數都不是3的倍數,所以這一猜想是錯誤的。之后,學生便試著寫出了一些3的倍數的數字,并從中尋找規律。這時,有學生發現這些數各位數字加在一起得到的數一定能夠被3整除。所以學生便大膽地給出猜想:各位數字加在一起得到的和能夠被3整除的數,是3的倍數。之后,學生又想辦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問題的有效創設,將數學知識以任務的形式拋給了學生,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變得更加主動積極,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任務的設置打破了沉寂的數學課堂,成功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置一些學習任務,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更重一些呢?這時,有學生說1千克鐵重,而有學生卻說兩者一樣重,而且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學生想到來一場爭辯賽。學生自由地分成了正方和反方兩組,正方的觀點是兩者一樣重,反方觀點是1千克鐵更重一些。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反方: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鐵比棉花重多了,所以我方認為1千克鐵相對較重。
正方:我方認為這一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鐵與棉花這兩個物品,而是在于1千克這一重量。千克是一個重量單位,而兩者都是1千克,所以兩者是一樣重的。
……
學生在辯論交流的過程中,對“千克”這一重量單位有了很好的認識和了解。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為學生設置教學任務,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整個課堂學習中變得異常主動。這一教學方法,不僅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常以自我為中心,直接將知識拋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一些學習任務,給學生體驗學習的機會,更好地促進學生有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長方體的性質內容時,并沒有一味講解,而是將其以任務的形式啟發學生探究。師:同學們,你們自己探究一下長方體都有哪些性質呢?學生在教師布置完任務后開始了探究。這時,有一學生通過觀察一個長方體模具發現長方體一共有六個面,而且上下、左右、前后兩個面完全相同。還有學生發現長方體一共有12條棱,12條棱可以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棱都相等。學生就這樣主動地根據長方體模型,探究長方體的性質,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對長方體的內容有了一個很好的體驗,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了高效率學習。
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數學知識融于數學任務中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地進入到學習的探索中,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學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人,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讓學生更多地自主探究學習。在今后的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為學生設置一些學習任務,以驅動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實現全面發展。
[1]孫杰.基于數學任務的小學數學課堂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