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梅花
(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教育界中,很多有識之士都明確指出: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并沒有形成這樣的認知。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說,教師如何處理學生、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如何在日常滲透指導家庭教育,這需要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反思。
思想決定了人的言行。任何一個生命個體所做出的行為,都是其內在意識認知的一種投射。要想真正改變父母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先從改變父母的思想意識開始。因此,教師在籌劃、構建家長學校時,就應該將家長學校的辦學理念定位于對家長思想理念的認知和更新上。只有真正從意識深處改變家長的認知,才能真正使他們明確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如教師可以在家長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做一次專門的報告,向所有參與的家長系統地闡述家庭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所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所有參與人員都能真正明確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重任;而在日后的常態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家長學校這一家校溝通的平臺,不斷夯實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甚至可以組織家長進行思想認知的梳理與撰寫,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與調整的過程中不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從而真正發揮家長學校的平臺,讓家庭教育的意義鐫刻在每個家長的思維意識之中。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緊扣住了學校、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的認知渠道,注重宣傳了文本中的認知方式,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讓每位為人父母的家長都能在認知層面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更好地為孩子的生命成長助力。
有了思想意識的更新與調整,家長內在的想法也就自然有了新的改變。教師要洞察了解大多數家長內在的認識需求,從而在家長學校的開課實踐中將“家庭教育的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多維而立體化的社會調查,通透地把握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缺失與認知。
由于很多家長并不是從事教育專業,他們對孩子的了解、教育的策略都相對滯后。因此,教師可以建立對家長進行教育方法滲透的路徑:首先,結合具體的實例與家長一起分析,探尋問題解決的方法。有些家長經常會將自己在教育中的無奈傾訴給教師,這正是對家長進行教育方法滲透的契機,教師引導家長共同探討形成問題的原因,在溝通之中傳授方法。其次,進行專門的家訪,結合家庭的生活環境進行現場指導[1]。班級中很多問題學生,他們之所以會形成目前這樣的局面正是教育導致原因?教師可以在家訪中,深入了解其家庭的具體背景,深入到學生成長的環境,從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中洞察他們的教育方式,并對父母的理念漏洞進行教育方法的講授,讓方法指導更加具有針對性。最后,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并組織家長學校中的所有家長進行“好書共讀”,定期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而教師則可以針對家長的閱讀體悟進行適時的點撥與引領,將家長的閱讀感受不斷地深入進去。
在這一板塊中,教師將教育方法的無形滲透作為家校合力的重要范疇,通過閱讀書籍、實踐家訪和典型的事例展開教學,為家長積累、內化教育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綜合性活動,各種教育大家也羅列、貢獻了眾多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謂是百家爭鳴。而對于教育的門外漢,很多家長雖然有一些必要方法的支撐,但要想真正地落實到實踐中,做到融會貫通、游刃有余,還是具有較大落差的。加之不同的生命個體由于其認知特點、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對于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體悟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善于發揮家長學校內部所有家長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多維的交流路徑,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經驗分享、認知交流、觀點碰撞的活動中來,從而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認知體系,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2]。
如不少家長反映現在孩子在家庭中玩電子游戲的現象極為普遍,不僅嚴重損傷了孩子們的視力,更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影響。如何解決這一教育普遍存在的難題呢?筆者為家長推薦了蒙臺梭利的代表作《童年的秘密》,組織家長在閱讀中深入了解孩子童年時代的心理特點、內在規律,并用書中的觀點組織家長自行了解作者的方法,更好地引導他們進行聆聽。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設置了兩種家長進行心得分享和經驗交流的路徑:其一,教師利用專門的家長學校授課契機,組織多位家長代表,在閱讀書籍之后對孩子童年的心理特點進行交流,教師組織其他聆聽者在吸收、悅納的基礎上,與這些代表進行交流碰撞,甚至是爭鳴辯論,在拓展家長認知的基礎上,促發他們形成自己的思考;其二,就是建立專門的QQ群,組織家長利用書中的理念對孩子熱衷電子游戲的現象進行分析,并進行教育策略的分享,讓彼此之間的經驗在交流中擴散、輻射,發揮最大的認知效益。
正所謂“教育有法,教無定法”。不同的家長對教育理念的認知和理解不可能是相同的,加之教育對象的特點各不相同,更決定了教育策略絕不可能是單一而固定的。只有讓家長真正了解到現象產生的深度緣由,才能真正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個性,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長與學生一樣,他們在獲取方法、內化策略、形成能力的同時,也都會十分關注別人對他們的評價。因此,我們在籌劃辦學、創設平臺、開拓活動時,都將家長學校的關注點聚焦在方法新授層面中,而缺乏了對家長內在意識的關注。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長在學習過程中的動力,甚至會迷失家庭教育的方向。因此,教師要創設多維的評價方式,明確家庭教育的方法,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體驗,從而促進家長認知意識的不斷發展。
結合家長學校開展活動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對家長的評價從這三個維度開展:首先是教師評價,作為家長學校活動的籌劃者、教學內容的發布者,教師對家長的了解和評價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教師可以用鼓勵的方式展開評價,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其次是家長的自我評價,教師可以組織家長進行縱向聯系、對比的方式,對自己參與家長學校前后的思想變化、行為意識等方面進行一次深入的梳理,明確自己的成長過程;最后,孩子對家長的評價。這一維度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孩子每天都會與家長近距離相處,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感知之中,家長有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效果如何?孩子作為直接接觸人,具有強有力的發言權,引領孩子進行評價絕對是促進家長進一步學習的最好動力。
教育并不是學校或者教師單方的任務,而是關涉到學校、社會,尤其是家庭的綜合性活動。教師要在發揮自身本職效能的基礎上,指導、引領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真正促進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1] 劉宗春.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探討[J]. 好家長,2015(25).
[2] 姜榮蓉. 家校合作:優化課程結構 凝聚教育合力[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