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教師成長做些什么
蔡建平 張凌云 楊 梁

三年前,我們開展了“你認為教師再成長必須要做的事是什么”的主題調研。通過對近千份問卷的整理和與數十名教師座談,我們對“閱讀、課堂、科研、寫作”四項成長策略達成共識。大家一致認為,假如將教師看作一棵參天大樹,那么,閱讀是吸取養分的根須,課堂是向上舒展的莖葉,而科研則是智慧開放的花朵,寫作就是壓彎枝頭的果實。只有充分吸足了養分、盡情舒展,我們才有花香果甜。于是,我區教育局通過文件的形式確定了教師成長的“四項行動”:閱讀、課堂、科研、寫作。“閱讀”即每位教師必讀所教學科的課標、教材、推薦學科專業書籍和自選書籍;“課堂”即每學期每位教師上一節組內研討的下水課、作一次集體備課的主講、當一次主題研討課的主評;“科研”即每位教師必須參加問題、小專題或課題研究;“寫作”即教師每年必須撰寫教育隨筆、成長故事、教研論文等文章。
(一)閱讀,播下思考的種子。
閱讀是激發和喚醒教師思考的最佳途徑。有一篇文章叫《種子的力量》,文中說:“一粒種子可以顯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一切的。”我們要求每位老師必須做到“四個讀”:一是名家引領讀理論。大部分一線教師對教育理論都不大感興趣,教研室通過調研,推薦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同時請《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的作者閆學和《論教育家》的作者孫孔懿來我區講座進行現場交流。二是解讀課標析精髓。為了教師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課標,教研室制作了“名師+骨干教師”的課標解讀視頻,通過我區教育信息網和教育電視臺讓教師觀看,并定期組織全體教師參與區域課標學習的達標測試。三是研究示范讀教材。為了讓教師用好教材,教育局請名師分析解讀教材,指導集體備課,與名師同課異構,使廣大教師對教材有了整體的把握和深度的理解。四是沙龍征文自由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張茶幾、幾張小凳就開始了教師們閱讀的自由行。
(二)課堂,獲得成長的力量。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一個好局長造就一方好教育,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局長、校長聚焦課堂才會帶來好課堂。局長和校長進課堂已成我區的常態。教研室還采用菜單式定制服務,教研員堅持“周跟進、日跟蹤”,不定期聽推門課,對照“標、本、案、課、思”進行課堂詢診、問診,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為了促進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教研室分層組織教學競賽和開展教研活動,如與大師同課異構、青年教師“五四調教”、中青年教師經驗轉化、師徒教學AB課堂、學科社團曬課、一課一名師、一師一優課……同時教研室扎實抓好區域聯片教研、集體備課、社團研課磨課工作,做實日常教研,推動教師抱團成長。
我區自開展教師再成長“四項行動”以來,教師參加國家、省、市教學比武、素養大賽,有近120余人次獲獎,其中,賓雨、余意、何利、朱貴、彭蘊娟等獲全國優質課現場教學一等獎,凌暢帶領的五中女子體操隊獲全國啦啦操聯賽冠軍;胡北春、譚晶等獲省綜合素養大賽一等獎;丁萍、袁江、謝建平等獲株洲市教壇新秀獎。
(三)教科研,催開理性的花朵。
“小專題,長研究,鏈式推進”是我區區域推進教學研究的重要策略。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我們注重集體備課、聯片教研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鏈式研究。“小”,惟其小,才能研、會研、研出成果。然而“小”,容易呈現它分散、碎片、低層次的缺點,因而要用心把分散的研究“點”連成“線”,串成鏈。我區教科研的“鏈”有:課堂研究“鏈”、校際聯動“鏈”、主題活動“鏈”、社團活動“鏈”、聯片牽手“鏈”……這樣的鏈,常研常新,同生共長,環環相連,循序漸進,有力推進了區域教研的整體提質。
(四)寫作,達到思想的高度。
在實施教師再成長的“四項行動”中,老師們通過廣泛深入地閱讀和課堂歷練以及小專題的研究,有了不同程度的寫作沉淀。我們通過日常教學隨筆、課堂反思、成長故事、讀書筆記等多種形式的評比、交流,推動老師們進行寫作。如:八達小學要求教師每月寫出一篇教育敘事,行政人員每月寫出兩篇管理心得。趙騰達校長在成長日記中寫道:“教師的寫作,是對教育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進入,既是表達,又是反思。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提升師能。我們相信:想得精彩,才做得精彩;做得精彩,才寫得精彩;寫得精彩,才有職業的精彩。”從2014年到現在,趙騰達校長一共寫下了60多篇教育敘事和管理隨筆,在《中國教育報》《湖南教育》等專業報刊上發表了10篇作品。八達小學的老師們亦寫出了300多篇教育敘事,已集結成書。全區教師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30余篇,國家、省、市級獲獎論文500余篇。
(一)督導、積分評價強力推進四項行動的全員達標。
我區教育局通過督導推進區域“四項行動”的落實,采取積分的形式,對各校“四項行動”落實情況進行分析,形成“四項行動”跟進調研報告,反思優化推進舉措。
(二)教師學科社團溫柔帶動骨干教師成長。
我區成立了11個學科教師社團,社團遵照“自愿申報、自主活動、自由發展、自覺成長”的原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教師社團帶動了教師成長。
(三)展評、展匯活動表彰激勵教師持續發展。
2014年12月,我區教育局舉辦了“荷塘區教師成長‘四項行動’展評活動”,以此來評價各學校“四項行動”達標情況。展評活動呈現了荷塘區教師成長學習行走掠影、教研聯片的成長故事與特色、學校的成長亮點與經驗、名師工作室與教師學科社團的成長活動與行走故事。“閱讀”“寫作”作品網絡評選等展示的成長故事與特色、亮點與經驗和四項行動的優秀作品(教育隨筆、教研論文、教學反思、優秀研討課例等)共593篇;優秀教案308套(課標閱讀筆記、教材分析反思、教案與反思)、成長活動特色創意方案60多個、特色課堂200余節。優秀單位、先進個人、表彰推進大會……通過樹立優秀典型,營造了教師成長“內部孵化”的良好成長生態。
閱讀,讓思考真正進行;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科研,讓思維真正深入;寫作,讓思想真正閃光。“四項行動”,讓我們做最好的自己。
“政如農耕,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成長亦如此。現在“四項行動”已經融入教師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未來不是夢,教育家永遠在前行的路上。

(作者單位:株洲市荷塘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