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華
(重慶求精中學 重慶 400015)

“核反應和核反應堆”的微課設計
蔣 華
(重慶求精中學 重慶 400015)
微型課程是開辟學生新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微小視頻課程.結合地方教學資源開發微課更能讓學生接觸自然,揭示自然,回饋自然.在制作學生難以想象的“核反應和核反應堆”微課中,將我國已經開放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素材充實到微課設計中,能較好提高課程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對突破學習難點、激發愛國熱情有很好的效果.
核工廠 核反應堆 微課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強調:“在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應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在實施建議中進一步指出:“教師應選擇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聯系的素材用于教學”.
高中《物理·選修3-5》中“核裂變”中的“核反應”和“核反應堆”是非常抽象的知識內容,“核反應堆”是人類現代能源開發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未來能源開發的主要方向,了解并理解“核反應堆”相關知識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能源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現實生活中,學生無法觀察到“原子核”的微觀世界,對如何實現“核反應”,如何有效控制“核反應”更是很難建模理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將重慶已經解密開放的我國“816”地下核工廠相關素材精選整合,結合“核反應”教學內容將真實的“核反應堆”通過微課加以呈現,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程是1966年由周恩來總理簽署命令批準修建的專門生產钚的地下核工廠,從1966年開始建設,歷時18年,該廠“核反應堆”和中央控制室基本建成.該工程具有“神圣”、“神奇”、“神秘”三大特點,洞內建筑布局宛如迷宮,洞中有樓,樓中有洞,最高洞室空間達79.6 m,最大洞室面積與一個標準足球場相差無幾.洞內道路,導洞、支洞、隧道錯綜復雜.洞體軸向線疊加總長達20余km.墻體厚實堅硬能抗百萬噸TNT,8級地震.“816”核工廠是我國三線建設的典型代表,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第一大人工洞體.
3.1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核反應、質量虧損和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2)了解核反應堆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3)初步了解核能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了解我國修建“816地下核工廠”簡單歷史;
2)結合“816地下核工廠”了解核反應堆的工作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816地下核工廠”錄像及圖片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奮力拼搏,立志成才的信念.
3.2 總體設計構想
微課以“情景導入”、“問題導向”、“知識鏈接”、“探索新知”、“回歸運用”為主線展開.將原始錄像、圖片素材和動畫、文字相結合,配以優雅寧靜的輕音樂,通過錄屏方式制作基于PPT模板下的觀賞性微課.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由淺入深地了解“核反應”和“核反應堆”相關知識,理解其基本原理和反應過程,微課總時長6 min.
3.3 細節設計
課程細節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細節設計

續表
本節教學內容不涉及復雜的數學計算,語言總體采用科普性物理語言,力求親切、簡練.
3.4 微課合成
(1)將輕音樂剪輯10 s和8 s兩段,用于微課開始和結束時的配樂,播放時音量逐漸減小至靜音.在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錄像階段播放原始音樂,增加視頻沖擊力.在播放“816”核反應堆細節錄像時自然播放原始錄音.
(2)PPT制作階段,將“情景導入”、“問題導向”、“知識鏈接”、“探索新知”、“回歸運用”專題放在PPT左上方,并對字體進行美術處理.
(3)字幕字體根據圖片和錄像進行選擇,放PPT下方正中央.
(4)錄音合成時注意群意停頓,給學生留白記憶和思考.
4.1 課前運用
學習觀看前,提出以下學習觀看要求:
(1)結合教材內容預習觀看;
(2)觀看結束后,網上查閱“816地下核工廠”內容進行拓展性學習;
(3)觀看結束后,查閱原子彈知識進行拓展性學習.
4.2 課中運用
小組合作學習觀看,然后小組集體討論以下問題,并準備班級交流:
(1)課程介紹了那些知識內容,有那些重要概念?
(2)核反應是怎樣發生的?為什么會出現質量虧損?
(3)核反應堆工作原理是怎樣的?核發電廠的核能是怎樣轉化為電能的?
微課利用地方現實教學資源,直觀展現真實的核反應堆,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刺激性.課后教師鼓勵學生抽空親身體念、參觀重慶涪陵“816”地下核工廠,進一步感受我國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發展的艱辛歷程,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拼搏精神具有更加真切的作用.
如果采取錄像而不是錄屏的方式制作微課效果會更佳,用動畫制作核反應過程會進一步增強視覺效果.由于受到微課時間限制,對核反應概念的解讀還不夠深入,這也給學生留下深入學習空間.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3 蔣華.高中物理地方教學資源開發與運用.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