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當前畜牧業主要形勢與任務

2016年我國肉類產量預計能達到8 480萬噸,比2015年減產140萬噸,但畜牧效益整體較好,養豬效益好,蛋雞、肉雞盈利,奶業也還可以。可見,判斷形勢的好壞,不能用增收豐產來衡量,應該用效益和發展質量來衡量。
(一)畜牧業的“優”
1.養殖結構優化。2016年肉產量同比下降1.7%,2016年預計豬肉產量5 183萬噸,同比下降3.9%,占肉類產量比重降到62.1%,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豬肉產量在歷史上在肉類中的比重曾經達到95%,可謂一豬獨大。2016年禽肉增產83萬噸,在肉類產品中的占比增至22.5%,是唯一增產的肉類產品,可見畜牧業正向著節水、節糧、節地的禽肉產品轉移。
2.區域布局優化。2016年南方水網地區調減生豬1 600萬頭;各地禁養區的劃定,生豬存欄減少8%,調減生豬3 600萬頭。南豬北移趨勢明顯,大企業紛紛在東北以及內蒙古建場,如果產能完全釋放,將新增出欄1億多頭。
3.生態環境優化。飼養環境明顯改善,由于從業者對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視,畜禽養殖產生的化學需要量,氨氮排放量與四五年前相比大大減小,從業者對污染的認識和治理水平大大提高。從草原畜牧業來看,草原生態環境優化,草原產草量2016年達到14 000萬噸,草原覆蓋度達到50.6%。
4.質量安全水平優。畜產品質量安全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從農業部和食藥監總局的抽檢結果看,畜產品在食品類中其質量是領先的,畜產品抽檢合格率一直在99%以上,飼料抽檢合格率在96%以上,瘦肉精抽檢合格率99.9%,生鮮乳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水平,一些營養和衛生指標如乳蛋白、乳脂率、菌落數和體細胞數達到國際發達國家水平。
5.經營主體優化。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2016年肉蛋奶規模養殖比例達到56%,比2015年提高兩個百分點。20家奶業D20企業市場占有量超過50%。年產5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有48家企業,其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57%,年產100萬噸的以上飼料企業有32家,其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一半。
(二)畜牧業的“憂”
1.環保風暴對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影響非常深遠。各地劃定禁養區限養區的力度非常大,有的地方甚至提出打造無豬縣、無豬鄉的目標,老的養殖場不讓養,新的養殖場不讓建。養殖業富民不富縣,受環保問責的影響,地方政府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大大下降。
此輪豬周期價格維持高位已經20個月以上,母豬存欄依舊處于低位,而且還在下降,產能基本未恢復,跟以前不一樣的原因就是非市場因素的加入即行政禁養。以前生豬價格連續上漲半年,母豬和生豬存欄就會上漲,養殖戶盲目補欄,擴欄,造成新一輪豬價下跌。而現在來看,對于生豬養殖者來說,只要能養,再賺一年錢沒問題。
2.畜產品進口對國內產業的沖擊不能小看。2016年豬肉進口第一次突破100萬噸,估計全年進口將達到150萬噸以上,占到我國豬肉產量的1/40,相當于中等省份2 000多萬頭的生豬飼養量,正好彌補了2016年豬肉減產部分。
1.轉變“三觀”,實現可持續發展。“三觀”:一是把畜禽糞便當做資源而不是污染看;二是生產發展觀,從重養殖輕環保到養殖、環保并重的發展觀。三是從重堵輕疏到疏堵結合找出路。
2.提高“三率”,增強競爭力。“三率”:指勞動生產率,資源轉化率,畜禽生產率。
3.融合“三產”,提高綜合效益。第一,創新融合機制,順應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要將產業鏈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延伸產業鏈,屠宰廠向養殖業延伸,飼料廠向養殖業延伸,這是其他國家走過的路,我們國家現在這種融合步伐也在加快;第二,創新業態,通過解決防疫問題,發展畜牧業旅游成為可能,有的畜牧企業與當地旅游公司合作,發展觀光畜牧業,有的還取得了很好的旅游門票收入;第三,畜牧業的專業化服務;第四是互聯網+,2016年的雙十一成為生鮮品的銷售盛宴,如科爾沁牛業,雙十一當天銷售額達到三千多萬;第五,創新手段,畜牧業應該利用期貨、保險等金融手段實現風險對沖,減少損失。
支持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畜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畜牧業現代化建設等五個方面:(1)推進減量提質。標準化規模養殖,減少養殖場戶;嚴格飼料企業監管,進一步減少企業數量;減少奶站數量;政策支持和監管都向標準化規模化場傾斜。(2)推進綠色發展。主要是糞污的資源化利用、草原保護建設、相關法律修改等。(3)推進糧改飼。實現種植業養殖業雙贏。(4)推進奶業振興。(5)精準管理。從制度上解決不同統計部門統計數據相互打架,不合邏輯的現象,提高信息發布的權威性,為企業和政府決策提供有利參考。(本文根據會議錄音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