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杰
摘要:高校擴招帶來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加之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使吉林省地方高師院校原有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調整。如何在各校原有師資優勢基礎上,重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各高師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 實踐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H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25-02
一、文化多元視野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側重學術能力培養,技能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師院校,長期以來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側重學術研究型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898年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之初,就設有“文學”科目,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將培養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后,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相繼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各新建高校,在建校伊始80%也都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并以北京大學等高學府為標榜,注重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這使地方高師院校,長期以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上,以部屬高師院校馬首是瞻。不得不承認,這種無差別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對提升就業水平、提高社會整體素質,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更加細化,乃至于1999年伊始的高校擴招,這種無差別、整齊劃一的注重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弊端愈加明顯。
從目前形勢看,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師院校老牌優勢專業,無論是專業設置歷史,還是錄取分數上都要高于其他專業。但是這種優勢具有很強的相對性。一方面,與非高師院校相比,人才培養區別不明顯。從培養方案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別于綜合院校的非師范類專業,強調通過實踐教學培育教師職業素養和訓練教學能力。但是由于實踐課程在培養方案上占有的份額偏低,雖然各高師院校在增加實踐課程的份額,但是仍然達不到很好地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高師院校與非高師院校,在培養方向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培養方案的極大相似性,使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不能很好地突顯技能優勢。另一方面,與技能型院校相比,技能能力優勢不強。與由職業技術學校等注重技能能力培養的院校相比,由于實踐課程占有的份額偏低,加上在教學和考核中強調對知識的記憶掌握能力,使地方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雖具有技能能力,但是與技能院校相比,理論知識轉為實踐的能力不強,動手能力偏弱,衍生的交流、溝通、應變等能力,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
2.市場需求的低迷與多樣,引發培養模式的變革
現階段,因市場需求的低迷,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文革使教育在長達近十年處于幾乎停滯狀態,文革的結束,為教育累積了近十年的社會需求和之后幾十年的社會發展需求。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隨著社會發展,高校畢業生呈現供小于求,社會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就極大消解了地方高師院校“重學術型人才培養,輕技能型人才培養”所帶來的弊端。1999年高校擴招,為更多高中畢業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高校畢業生數量。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高校擴招之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一個年級僅一個班50人左右;高校擴招之后,漢語言文學專業班額擴招為4個班200人左右,畢業生數量提升了近4倍,吉林省其他高校均如此。從高校角度看,因供大于求,超出了社會的接受能力,使一定數量的畢業生滿足不了就業需求;從市場需求看,因需求量相對以往的減少,使市場需求處于相對低迷狀態。于是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呈現就業難現狀。
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相對單一,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因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面臨就業難困境。歷數吉林省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各高校均強調以培養適合中學語文職教工作為核心目標。所以,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空間幾乎囿于初高中語文老師。這種就業傾向,一方面從供求關系看,在大學畢業生供小于求的時候,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不愁沒有就業出路,不存在就業困難。但是高校擴招之后,一個就業崗位多人甚至幾十人去競爭,就業困境自然而然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關注的內容。一方面從中學語文教師需求看,隨著各初級中學班額尤其是班數的減少,加之新老教師更替的速率,使各用人單位只能提供為數甚少的崗位需求,更甚者有的用人單位存在短時間無法提供崗位需求的狀況,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存在難就業的困境。一方面從市場需求看,隨著工業文明進程的加深,社會為人類提供愈來愈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同時消費者不斷提升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一定意義上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新興產業不斷成為時代的寵兒。基于此,市場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素質要求呈現多元化傾向。而面對多元的社會需求,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一味固守培養中學執教語文教師的傾向,這樣既不能解決自有的就業需求,也不能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多元的需求。
二、基于“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 “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
作為吉林省高師院校的老牌專業,從專業建設的歷時性宏觀看,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資隊伍結構調整,存在“一偏一弱”傾向。“一偏”指單純強調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學術水平。以老帶新、青年教師導師制、鼓勵在職教師考博、加強學科建設等,無不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資水平得到提升,促進了吉林省高師院校的發展。但是隨著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單一強調基于專業學術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一弱”指基于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向漢語言文學專業其他學科縱深延伸的能力弱,尤其是技能型能力。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其一,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學術水準的基礎性作用。雖然“一偏”在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其基礎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依托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支撐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吉林省高師院校均依托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專業特點的專業發展規劃。以老帶新、青年教師導師制、鼓勵在職教師考博、加強學科建設、積極開展各類科研工作,依然是保持漢語言文學專業常青的動力源泉。
其二,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實踐教學水平,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由“學術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的“學術型”水平,經過不斷的提升,現有任課教師碩博在各高師院校中占有的比例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師資的學術水平競爭力強。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注重學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層次上忽視了技能能力的提升,以至于有些教師從未有過指導教育實習或從未有過指導實踐性課程的經歷。所以,在調整培養方案的同時,更應加強師資技能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給教師提供指導教育實習的機會,同時鼓勵非實踐性課程教師開設實踐課程。一方面,可以與技能型院校聯姻,采取走出去或請進來的方式,充分利用“他山之石”,提升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隊伍的技能能力。
2.“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其一,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由學術型向技能型轉變。“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它集中體現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根本性的指導文件。”[1]針對原有漢語言人才培養模式,吉林省各高師院校均結合各校實際情況,轉變教育理念,正確定位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制定培養方案,增加實踐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份額,同時嘗試將實踐課程由主要集中在大四,轉為延伸到其他各學年。
其二,由“單一化”向“多元化”過渡。吉林省高師院校針對市場需求,采取從出口往回找的方式,將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由“單一化”向“多元化”過渡。由單一培養中學語文教師,轉為以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為主,考研、文秘、對外漢語等多線并行的培養模式。依據學生個人需求,將學生在原有班級的基礎上進行分流,并依據分流情況,選派相關業務精熟教師指導。這樣,極大增強了人才培養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想平,劉紹平.更新教育觀念,制訂面向 21 世紀的專業教學計劃[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9,01.
[2]查志琴,高波.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及評估體系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5,03.
[3]陳潤生.探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3,05.
[4]劉聰穎.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J].畢節學院學報, 2009,27(11):103-106.
[5]金璐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教學模式探微——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10(03):113-1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