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摘要:作為德國畢希納文學獎的得主,德國女作家西碧拉·雷維莎霍夫在接連獲得了巴赫曼文學獎、克萊斯特文學獎、柏林文學獎以及德國圖書獎等大大小小八個德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后,也成為了當代德國作家的又一個大滿貫。
關鍵詞:當代德語文學 幻想 記憶 思辨
中圖分類號:I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85-01
現年59歲的雷維莎霍夫出生于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個保加利亞裔的醫生家庭。施瓦本地區濃厚的德國傳統文化與少數族裔的身份和經歷構成了她童年生活的回憶,也為其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3歲時,托馬斯·曼的大部頭小說讓她產生興趣,她開始廣泛閱讀涉獵各種文學作品,對于文學的熱愛像一顆埋藏在她心間的種子,開始逐漸地生根發芽。高中畢業后,像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同齡人一樣,她選擇了離開家鄉,遠赴首都柏林,在柏林自由大學攻讀宗教學。
然而文學的道路并沒有想象中的平坦。大學畢業后的她成為了一名會計,雖然在業余時間里仍然堅持寫作,卻沒有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然而她并沒有放棄。在將自己的全部“劣作”付之一炬后,她選擇了暫時的沉寂。在經過了將近半生的經歷與感悟后,40歲的她才重新拾起自己的文學創作理想,經過了4年的醞釀和修改,她在44歲那年,才正式發表處女作小說《砰》。憑借著這一部具有奇幻色彩的短篇小說她獲得了1998年的巴赫曼文學獎,引起了評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部小說中她講述了一位臆想改變世界的“瘋子”的故事,借助“瘋子”的獨特視角和看似荒誕的邏輯,通過大量的幻想描寫和內心獨白,從諷刺和幽默中展現了瘋子眼中的另類世界,使讀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對世俗社會的價值觀進行了反思。
文學來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作為一名生于移民家庭的德國少數族裔作家,認同感的缺失和艱辛的童年生活讓雷維莎霍夫刻骨銘心。在她的作品中,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些感情的投射和記憶。 困惑、孤獨和焦慮,這些童年時的灰暗記憶在她1999年出版的小說《禮貌的哈拉德》中就能管窺一二。繁華的街道、熱鬧的人群,大城市的燈紅酒綠,這些外界的精彩卻掩蓋不了主人公的孤寂,人與人的心靈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富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情節構思以及生動而又充滿張力的語言風格在顯示出主人公哈拉德為身份和文化歸屬而焦慮的同時,也凸顯了弱者為生存而迸發出的無限智慧。
思辨性是雷維莎霍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她的小說中,讀者所閱讀的不僅是簡單地反映社會現實,還能發現有關人類基本問題的更深層次的哲理性思考。宗教學的專業教育背景讓雷維莎霍夫熟稔歷史上的宗教典故。古老的歷史傳說和經典的圣經故事在她的筆下來到了現代社會,重新煥發了生機。2003年她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蒙特格美里》,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蒙特格美里·卡西尼斯塔的電影制片人,他一直打算拍攝一部講述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故事的影片,最終卻未能如愿。通過倒敘的方式,以蒙特格美里的自殺為小說的開始,回憶了主人公的一生。文中不僅對生存和死亡的話題進行了探索,而且對一系列的宗教和哲學問題進行了思考,通過幽默的筆法,將偉大的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式的敘事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幻想與記憶的交織賦予了雷維莎霍夫的作品更大的可讀性。在他獲得畢希納文學獎的小說《布魯門貝格》中,他講述了主人公哲學家布魯門貝格和一頭獅子的故事。作為德意志民族歷史記憶上真實存在的著名哲學家布魯門貝格,作者通過虛構了一頭只有主人公自己才能看得見的獅子的故事,將幻想與記憶結合在了一起,亦真亦假,虛實結合。例如真實生活中的布魯門貝格生前在解釋晦澀的哲學問題時就多次使用雄獅做比喻,并且其去世后整理出版的文稿集也被叫做《雄獅》。奇異幻想和文化記憶編織下的故事情節中蘊含了豐富的哲學隱喻、歷史典故和名言警句。對于讀者們來說,閱讀這部作品不僅是一次酣暢淋漓的全新體驗,也是一次大腦的全景冒險。
正如《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的那樣:“西比勒·雷維莎霍夫以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敘事的想象力以及靈活的語言創造力對我們理解的現實的界限進行了新的探索并提出了質疑。”期待她在文學的世界里繼續用幻想與記憶進行探索,為廣大讀者展現出更為廣闊的閱讀天空。
參考文獻:
[1]余匡復.德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1.
[2]王岳川.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
[3]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4]Dirk Knipphals:Rede von Sibylle Lewitscharoff - Eine schreckliche Tirade. In: taz, 6. Mrz 2014.
[5]Peter Krte: Rezension Blumenberg. In: FASZ vom 2. Oktober 20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