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明
摘要:淄博市作為老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著資源枯竭、大企業帶動不足、新興產業發展遲緩等問題。從完善財稅扶持的角度出發,應當健全政策體系,優化營商環境;改進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推進稅收改革,減輕企業負擔,從而加快實現工業強市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老工業城市 工業強市 財稅扶持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220-02
淄博市作為一座聞名遐邇的老工業城市,發展的基礎在于工業,發展的優勢也在于工業。在經濟新常態的今天,如何推動淄博工業轉型升級、建設工業強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下面,就淄博市工業強市建設的現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以及財稅扶持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淄博市工業強市建設取得的成績
以上世紀初工礦業為發端,淄博市工業發展迄今已走過上百年的歷史。經過百年變遷,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六十余年的發展,淄博工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主要表現為:一是積累了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從建國初的民生凋敝、一窮二白,到2011年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大關,成為全省第3個、全國第16個工業經濟過萬億的城市;二是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淄博市占了35個,其中以機械、建材、化工為代表的支柱產業占比超過七成;三是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30.2億元的同時,萬元GDP能耗下降17%以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2015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工業強市的重大戰略部署,把工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淄博市工業強市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淄博市工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大而不強的痼疾依然存在,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資源優勢逐漸喪失
淄博工業最初是建立在豐富的工礦資源基礎上,資源型產業在工業中一直占據主導,但隨著主要礦產資源的日漸枯竭,資源方面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導致要素價格不斷攀升。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出口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三期疊加”,下行壓力加大,再加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倒逼效應越來越凸顯,均給淄博市的工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2.大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
淄博的大企業、大集團數量偏少,據統計全市近30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只有74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只有6戶,數量和規模遠遠落后于其他經濟發達城市,且大多集中在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行業領域;投資規模大、產品附加值高、拉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依然不足,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3.新興產業發展緩慢
一方面,淄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在全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使得整個產業結構依然偏重,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另一方面,駐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數量偏少,科技研發能力薄弱,人才資源比較匱乏,這些都制約著淄博市工業經濟的提檔升級。
三、推動淄博市工業強市建設的財稅扶持對策
針對當前淄博市工業強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立足于財稅扶持的角度,建議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1.健全財稅政策體系,努力優化營商環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業強市30條”政策的精神,圍繞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園區建設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制定并發布“工業企業50強”和“創新型高成長企業50強”榜單,通過健全完善的財稅政策體系,落實好“加減乘、促轉調”的目標任務,助推淄博工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圍繞打造“三最城市”的目標要求,確保取消、下放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落實到位,進一步簡政放權,提高審批效率;編制涉企收費的目錄清單,凡是屬于目錄清單以外的一律不準收取,嚴厲打擊涉企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行為,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
2.改進政府預算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實施全口徑的預算管理,加強一般公共預算與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之間的調劑與統籌;加強中長期財政規劃,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確保項目建設與資金投入的協調一致;提高預算執行力度,及時清理結余、結轉資金,盤活存量與用好增量雙管齊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改革財政投入方式,變直接投入為市場化運作模式,比如通過設立企業融資擔?;鸷娃D貸應急資金幫助企業融資,通過設立企業技術改造引導基金、兩化融合專項資金和創新型高成長企業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技術研發,通過設立節能降耗專項資金和合同能源管理引導基金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積極穩妥地推廣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模式,以財政資金為杠桿,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減輕財政支出壓力;壓縮“三公經費”等一般性行政開支,優先保障民生領域的投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優先采購科技含量高和節能環保的產品,減少對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產品的采購,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對預算的績效考核與評價,提高財政支出的成效。
3.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減輕企業稅費負擔
堅決貫徹中央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的指導思想,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營改增”等重大稅收制度改革以及針對小型微利企業、困難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結合稅收征管體制改革,推動國稅與地稅兩家部門聯合辦公,同時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網上辦稅、微信通知、電子票據等手段,為企業節省納稅時間和成本,提高辦稅效率;定期開展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對納稅誠信企業在土地、資金等方面給
予
傾斜,對納稅失信企業則納入“黑名單”管理,面向社會公開曝光,并給予相應的懲戒。
參考文獻:
[1]白羽.推進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23):42-45.
[2]趙福軍.推進工業轉型升級需要進一步完善現行財稅體制[J].地方財政研究, 2013,09: 46-48.
[3]張志儒.加快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財稅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4]錢淑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及其財稅政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
[5]孫智濤.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政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