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
至解放前夕,上海地區各類保險機構超過241家,其中外商為63家。
提及美國國際集團(AIG),大多數人或許都曉得這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保險公司之一。然而,人們卻未必清楚,這個資產百億美元計的“金融保險帝國”,誕生于近百年前的上海。
而那個時期的舊上海,不僅有外資“保險帝國”, 華商保險公司也紛紛破土而出,逐漸發展壯大,甚至一度與外資分庭抗禮。
“遠東保險王”
1918年,年僅26歲的芝加哥小伙史帶(Cornelius Vander Starr)原本志在參軍,卻沒能趕上“一戰”風云。為了滿足自己旺盛的好奇心與冒險欲,他作為太平洋郵輪公司的職員來到了日本橫濱,希望探索他心目中陌生的東亞。
在聽說上海才是當時遠東經濟、貿易中心,也是最繁華都市的傳聞后,他義無反顧地辭去了郵輪公司的工作,懷揣300日元只身前往傳說中的“冒險家樂園”,開始了自己的闖蕩。
年輕的史帶在上海開了一家保險代理公司——美亞(American Asiatic),為中外企業提供水火災害保險服務。這也成為了日后友邦保險及美國國際集團的肇始,拉開了百年保險事業的序幕。
與固執、傲慢的英國人不同,史帶的保險公司并不排斥中國雇員,他竭力推動“本土化”。其職員大多都是中國人,甚至會在管理層乃至董事會中主動吸納中國人。
憑借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口碑,史帶在上海乃至中國的保險事業越做越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史代的保險公司占據了當時中國30%以上的保險市場,他甚至贏得了“遠東保險王”的稱號。
抗戰爆發后,他才不得不將公司總部遷往美國,并在拉美開拓業務。之后,更是締造了以美國國際集團為代表的另一個“新保險帝國”。
摩登都市生活的應有之物
史帶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他本人的精明能干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當時的上海早已是中國乃至整個遠東的保險業、金融業中心。
身處上海,史帶還能較便捷地通過從當地延伸的貿易網絡,將自己“保險帝國”的觸角伸向廣袤的中國內地乃至東南亞華人聚集之地。而當時出入上海的商人乃至普通民眾,也早已曉得“保險”的好處,將這種源自歐美的金融服務視為摩登都市生活的應有之物。
早在1850年開埠之初,保險便跟著外商洋行進入了上海。當時英文報紙《北華捷報》上已經能看到保險服務的商業廣告,出現了揚子江保險之類的專業保險公司。如怡和洋行這樣的知名機構,也拿出了自己的保險招攬客戶。
1865年,第一家華人保險機構——義和公司保險行——同樣出現在上海。而真正有規模的商業保險機構則始于洋務運動中興起的輪船招商局。1875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為了擴展業務,又在上海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官辦保險機構——保險招商局,由盛宣懷主導,唐應星、徐雨之負責具體經營事宜。保險招商局的章程與運營方式基本仿效歐美保險行業,承辦輪船招商局運輸保險業務。此時,上海已漸成中國保險業的中心。
保險招商局于1885年改組為“濟和”與“仁和”兩家彼此獨立的保險公司,但兩年后又重組合并,并開始經營水火保險業務。
1912年,華安和群保壽公司在上海成立,成為國內最早的華資人壽保險公司。不同于以往以商人、企業為對象的商業經營類保險,華安主要為普通市民提供保險服務,各類險種名目繁多,盡可能迎合社會大眾需要,例如安家保壽、資富保壽、婚嫁立業保壽、教育年金保壽、終身保壽、額定加增保款保壽、一年定期純粹保壽、意外保險等不下幾十種壽險品種。
更重要的是,這些保險服務并不昂貴,價位覆蓋上海各階層的市民,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
由于針對大眾的經營策略的成功,資本并不算雄厚的華安迅速崛起,廣大中國人的保險知識也因此得到普及,逐漸養成了保險金融的消費習慣。這個華安,更引領了上海新一輪華資保險公司的創立熱潮。

20世紀20年代,史帶(右)創立的友邦保險發展迅速,之后甚至買下了外灘上歷史悠久的北華捷報大樓(左)
第一部保險專門法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國保險業以上海為中心迎來了第二輪發展熱潮。當時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嘉璈認為,國外保險業對歐美經濟大蕭條中的經濟事業幫助甚大,因此主張中國也應重視建設自己的保險事業。
不久后,全國各類官私銀行便開始大量投資于保險業,其中既有國家資本,也有民間資本,還有中外合資建立的保險機構。
1929年12月,為了規范市場秩序,國民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保險專門法律——《中華民國保險法》。該法從國家法律的角度明確了保險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1935年和1937年,國民政府曾根據實際市場情況兩度修訂通過《保險業法》《保險業法施行法》。這期間,保險行業的監管主要由實業部下設的保險監理局負責。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以及當時中國經濟整體的復興、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華商以及整體保險業的發展壯大。
而南京國民政府先后通過各部保險法規也對洋商保險公司進行了政策限制,例如規定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范圍僅限于各通商口岸,不準其進入內地經營;又例如要求外商保險公司的資金與80%責任準備金必須存放于中國境內。
在輿論層面,國內金融行業內外要求徹底打破外商保險公司壟斷的呼聲也與日俱增,呼吁“除提倡國貨外,尤應提倡華商保險,不使有用之金錢,流溢于外人之手”。
華商保險公司的黃金十年
在國家政策扶持與民族主義話語興起的背景下,華商保險企業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間,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得以迅速壯大。
整個江浙的經濟社會環境較為穩定,政治動蕩較少,在客觀上也保障了以上海為中心的保險業之發展。
各類大大小小的華商保險公司一度達到近百家之多,已能在外商強大的市場壓力下贏得存續發展的空間。馬寅初便曾將保險業稱為當時中國金融界“四大事業之一”。各類華商保險公司的相關保險業務一度涵蓋了工商、財產、水火、人壽、運輸、信用擔保等多個方面,還從城市發展至農村承辦種植、耕牛、禽畜等險種業務。
以上海地區為例,十年間共出現了14家新興的華商保險公司,主要有太平保險公司、大華保險公司、華興保險公司、中國保險公司、天一保險公司、四明保險公司,等等。
這一期間,上海地區各華商保險企業實收資本合計1580萬元,每家保險公司平均資本均在100萬元以上。1937年《中國保險年鑒》的記錄顯示,當時中國境內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已達126家之多,而各類代理處亦有1688家,基本遍布全國各主要省份和重要城市。
與之相較,清末成立的華商保險公司不過3家,而北洋時期出現的華商保險公司有13家,但實際資本僅有823萬元。新興的保險企業中規模較大者多有國家資本的背景,如1931年11月中國銀行在上海獨資創辦的中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達500萬元(實收200萬元),主要經營火災險、交通險及壽險等。1935年由中央信托局出資500萬元成立的中央信托局保險部,則幾乎壟斷了各類政府特種險,例如白銀保險、戰時運輸兵險、鹽運險等。
不過,客觀而言,華商保險公司尤其是民營保險公司的資本相對薄弱,難以與資本雄厚的洋商保險公司相提并論,因此其所能開展的保險業務種類有限且規模較小。若是遇到金額重大的保險業務,往往需要多家華商保險公司聯合承保。
久而久之,這些華商背景的保險機構便開始醞釀成立專業的分保機構與集團,借此提升華商保險業整體的經營能力。而在當時各類民間的華商保險公司中,實力最雄厚、聲譽最顯赫、市場份額最大的聯合分保機構是太平保險公司。
曾與外商保險分庭抗禮
太平保險公司的創建、發展與壯大完全是各類民族資本彼此整合的結果。其前身是1929年金城銀行獨資創立的太平水火保險公司,主營水火險、船險及車險等,資本為100萬元(實收50萬元)。就規模來看,它在當時上海保險業并不算龐大,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無法與國資背景或外商背景的保險機構相提并論。
時至1931年,金城銀行分別與中南、大陸、交通、國華、東萊銀行進行協商,商討聯合組建更大規模保險企業的事宜。
最終,五家銀行達成共識,共同出資注入太平水火保險公司,繼而將其改組為太平保險公司。金城銀行董事長周作民擔任總經理,丁雪農任協理。
在中國近代金融家的名錄上,周作民絕對是最引人注目的名字之一。其早年因受熊希齡賞識,進入交通銀行工作。積累了軍政人脈后,他便自立門戶創建了民營銀行——金城銀行,并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成長為與大陸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等大行齊名的“北四行”之一。
1924年,金城銀行正式進入上海灘,財大氣粗地在江西路福州路上大興土木興建銀行大樓,與馬路對面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廈做起了鄰居。這座英國古典風格的大樓成為華資銀行興建建筑中最考究、最精美的一座。在改組成立太平保險公司后,周作民更是將金城銀行總部從天津遷往上海,而太平保險公司也入駐了這棟大樓。

工部局大廈對面的金城銀行大樓
此后,太平保險公司先后收購了安平、豐盛、天一等國內知名保險企業,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雄厚的保險機構之一,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保險集團,在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全國各主要省市都設有分支機構與代理處,并且還在新加坡、馬尼拉、雅加達、西貢等地設有分公司。1933年時,太平保險公司在各地的代理機構約有250處,至1934年時則達到400家以上。
抗戰爆發前夕,太平保險公司在各地的代理機構已發展至900余處。在全國大中小城市,印有太平保險公司商標“太極圖”的海報與“太平保險、保險太平”的廣告標語隨處可見。
作為當時全國規模數一數二的華商保險企業,太平保險公司取得了較為豐厚的經營業績:自1930年至1936年的六年間,企業盈余總額從近6萬元猛增至近30萬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太平保險僅人壽業務的保額就已達到3500余萬元之多,已成為一個能與外商保險分庭抗禮的華人自己的“保險帝國”。
抗戰爆發后,漸有起色的保險事業遭受了戰火的嚴重侵害。中國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寶豐保險公司、興華保險公司等都遷至重慶,但由于經營范圍因戰爭原因而受限制,各自業務的開展皆陷入困境,淪陷區更是無法開展正規的保險業務。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頒布《收復區商營保險公司復原辦法》,這些戰時內遷的保險公司方才得以遷回原地繼續經營。
至解放前夕,上海地區各類保險機構超過241家,其中外商為63家。雖看似繁榮,但國民政府金融市場秩序崩潰后,保險業隨之陷入癱瘓,已難保“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