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癥會使男人比女人面臨更大的早亡威脅。
春節是人們大快朵頤的好時節。但“每逢佳節胖三斤”的教訓卻在提醒人們:節后的減肥大業任重道遠。某種程度上,盡管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越來越寬容,但胖人仍面臨著各式各樣的無形歧視。
歧視已經深入各個角落
不少人經常根據刻板印象誤判胖人的能力,想當然地認為他們無法應對困難的任務,或者難以長時間不知疲倦地工作。實際上,有些超重人群非常強壯,耐力也更好??纯唇鼛啄陙沓蔀椤俺鞘行叛觥钡拈L跑運動就會發現,不少人雖然身體肥胖,卻很能跑馬拉松。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即使一個胖子能健步如飛地跑下42公里的路程,卻依然不能令其免遭歧視,還經常讓人們將其視為“奔跑的胖子”。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夏洛特分校心理學助理教授恩尼卡·盧格斯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對胖人的歧視已經深入社會的很多細微角落。
他的實驗希望了解零售店在對待求職者或顧客時,是否會歧視胖人。他首先讓體重正常的人來到一些商店,然后又讓他們穿著超重假體來到另外一些商店。
研究發現,與對待體重正常的人相比,店員與胖人互動時微笑的次數更少,眼神交流的次數也更少,甚至會與他們保持更遠的距離,而且往往會更快地結束互動。
性別的歧視本來就有悠久的歷史,近年來雖然在“女性能頂半邊天”的事實下鴻溝逐漸縮小,可如果將肥胖和女性兩個因素疊加起來,依舊會發生更糟糕的情況。研究顯示,肥胖的女性比男性遭受的歧視更嚴重。
英國??速愄卮髮W的科學家發現,有證據顯示,僅僅因為超重一項因素,就會導致女性在生活中面臨更少的機會,其中也包括更低的收入。
根據這項研究,如果一名女性的體重僅僅因為遺傳因素而比另一名相同身高的女性重6.3公斤,那么她每年的收入就將比對方少大約1800美元。
美國范德堡大學法學助理教授珍妮佛·貝尼特·施奈爾表示,與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肥胖女性更容易從事體力勞動,如居家護理、餐飲服務和兒童保育,她們從事與公眾互動的工作的概率也更低。她發現,體重較大的女性在工資上會遭遇“肥胖懲罰”。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從事體力勞動往往比互動工作工資更低,但施奈爾還發現,即便超重女性獲得了需要與客戶聯系的工作,她們的收入仍然低于其他女性。
肥胖被貼上“疾病”的標簽
從收入的角度看,肥胖對于女性不平等,但從健康的角度看,肥胖的男性則是更“容易受傷的人”。
根據一項對肥胖與死亡的研究,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癥會使男人比女人面臨更大的早亡威脅??茖W家說,雖然他們不清楚這背后的具體原因,但該研究顯示肥胖男子更容易患糖尿病和脂肪肝。
該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文章的作者說,肥胖僅次于吸煙是造成歐洲和北美民眾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體重越重,其死亡風險就越高。以北美為例,一個體重正常男性在70歲之前的死亡幾率為19%,但肥胖男性的死亡幾率上升為29%。相比之下,北美體重正常女性在70歲之前的死亡率為11%,但如果體重超標的話,死亡率則上升為14.6%。

在北美,肥胖早就成為普遍問題。10多年前就有一些學者警告稱,影響美國三分之一成人的肥胖癥可能會抹殺公共衛生方面取得的進步。
2005年,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斯蒂芬·杰伊·奧爾相斯基率領的一個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寫道,肥胖癥是“一場正在構成威脅的風暴……如果不加控制,它將對預期壽命造成負面影響”。這篇論文在當時被認為是有爭議的,特別是它預測,肥胖兒童的壽命可能短于他們的父母。
肥胖癥不會在死亡證明上被列為死因,但它給健康帶來的并發癥是主要死因,包括心臟病、癌癥、Π型糖尿病、中風和腎病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與老年癡呆癥也有關系。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在50歲時肥胖的人們可能會加大較早患上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
正是由于和諸多疾病存在關聯,美國醫學會早在2013年底就已經正式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此舉不僅可能促使醫生更加重視肥胖問題,而且會促使更多的保險公司支付肥胖的治療費用。
雖然美國醫學會的認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一些醫生和減肥倡導者仍然表示,全國最大的醫師團體發表這一聲明,將促使人們更加重視肥胖問題。
在歐洲,肥胖同樣被貼上了“疾病”的標簽。歐洲法院2014年裁定,在某些情況下,肥胖可視為殘障。這意味著歐盟禁止就業歧視的法令可以保護這些人。歐洲法院的裁決說,如果一個人的肥胖阻礙其“充分和有效地”參與工作,就可被視為一種殘障。法官說,肥胖本身并不是一種殘障,但如果一個人的肥胖對他造成了長期的損害,他就可以受到有關殘障法的保護。
然而問題在于,當肥胖與疾病掛上鉤后,能更好地保護肥胖者的利益,還是更容易讓這個群體陷入無形的歧視中。目前尚無定論。
沉重的經濟問題
肥胖不僅僅是一個健康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在全球范圍內,肥胖給社會運行增加的成本,幾乎與戰爭、武裝暴力和恐怖主義一樣多。
麥肯錫咨詢公司的研究認為,肥胖正在成為一個沉重的經濟問題,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造成的經濟損失足以與軍事沖突或吸煙相比。如果當前趨勢不加遏制,15年內,全球成年人中,將有一半超重,醫療保健預算的壓力將因此不斷加大。據其估算,全球每年因肥胖導致的損失達2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經濟產出的2.8%。相比之下,對全球經濟來說,軍事沖突、戰爭與恐怖主義導致的損失為2.1萬億美元,吸煙導致的損失也與此類似。
麥肯錫的報告建議政府、食品公司、零售商、餐廳、醫療保健機構和媒體廣泛介入,參與應對肥胖問題。
肥胖之所以引起比以往更多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攝入過量食物,食物變得便宜得多。這也導致過去十年肥胖問題一直在從發達經濟體向不那么富裕的國家擴散。如今,被視為超重或肥胖的人大約有21億,是營養不良人數的2.5倍。
另一方面,人們的體力活動則出現下降趨勢。拿中國來說,現在60多歲的那代人以往去任何地方都是騎車或走路,而他們的子女借助汽車的比例則大幅提高。
更應該管住嘴,而不是邁開腿
雖然導致人們衣帶漸寬的原因是兩方面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案卻在于管住嘴,而不是邁開腿。發表于醫學期刊《英國運動醫學》上的一項研究稱,運動對抗肥胖癥效果不彰,應該鼓勵大家多注意飲食。
參與研究的3位專家認為應該打破關于運動的“迷思”。他們認為,運動雖然能夠降低患糖尿病之類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在對抗肥胖癥上,實在效果有限。而攝取過多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才是需要注意的重點。專家稱,食品工業鼓吹讓消費者相信增加運動就可以忽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實際上肥胖者減肥的重點就是要少吃一點。
知易行難,讓肥胖者少吃一點難以實現的深層原因,在于反肥胖的目標并不明確,相比之下反對酒后駕駛和吸煙的主旨就容易理解。酒后駕駛會造成傷亡,留下犯罪記錄;吸煙可能會傷害你的孩子。但少吃一點較難有說服力,多吃往往不會影響他人,只是個人的選擇。
要解決肥胖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歧視,必須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同時采取措施。其中的社會層面包括了行業層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以及志愿者方面。對于該問題,不存在簡單化的“特效藥”式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