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摘要]警察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警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單一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警察院校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本文結合“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我院學生管理工作須解決的問題,從而與目前實踐狀況進行對比,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欠缺之處進行思考和對有益經驗進行總結。
[關鍵詞]新形勢 “90后”大學生 警校生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171-02
大學是人生中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能否在這一時期切實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技能、道德品格、職業操守的培養,是決定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成敗的重要標準和測量指標。當前,“90后”大學生作為新生的社會群體逐漸進入大學的校園,并成為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主體。如何針對“90后”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表現出的新特點、新問題,切實培養一批適應時代發展、符合職業需求的復合型多元化人才,成為了我們當前急需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首要課題。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作為一所以“警字立校”的政治性高等職業院校,在承擔著普通大學教書育人職責的同時,更承擔著為監獄勞教系統培養和輸送優秀的人民警察的重責。因而,無論是出自社會大眾對警察形象的理解,還是從學校長期教學管理的經驗來看,對警校生的培養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與警察形象、警察意識相聯系,都不可避免地與遵守規章、嚴守紀律相聯系,都不可避免地與“忠誠、責任、奉獻”的可貴品質相聯系。也正是這樣一種培養管理模式,使得我院學生對所從事的職業表現出了更強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我院職業化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與時俱進是推動事物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因而在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內容與模式上要以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的變更為導向,在繼承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的同時,努力實現管理模式和方法的不斷創新。當前,“90后”警校生已經成為警校的主要群體,現有的文化氛圍、教育環境、教育管理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因而,本文希望通過調查和研究,進一步摸清“90后”警校生的思想狀況及內在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探索一條在警務化管理下適應“90后”警校生多元化發展的教學管理模式。
一、“90后”警校生對大學文化氛圍和素質教育環境的需求調查
此次調查選取的對象是刑事司法系在校學生,調查樣本的選擇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式。在調查的過程中,通過面對面訪談和調查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學生的文化需求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
(一)面對面訪談調研結果
通過從刑事司法系隨機抽取3個區隊,選取30位學生進行面對面訪談調查,獲得的學生需求情況如下:
表1 訪談調查結果統計
對于人文素養的通識課程很感興趣 80.20%
單一的警務化管理略顯單調 15.07%
沒有意見 4.73%
在訪談調查結果統計下,我們不難發現,“90后”大學生在新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和競爭壓力影響下,在經歷具有強烈的應試、片面化色彩的初高中教育后,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能在大學階段接觸到更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圍,接觸到兼具批判、創造和社會關懷的大學精神。這一新的文化需求同當前警務化管理下的警校文化供給存在失衡。因而,在對“90后”警校生培養中,要在堅持原則性、規范性、制度化的前提下,重視學生文化“生動、活潑”的要求,樹立既富有警院特色、又具有人文關懷的大學精神。
(二)當前警校“90后”大學生文化需求調查統計表
此次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55份,回收15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為155份,有效率為100%。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文化消費情況、文化活動形式、對學院文化設施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我院文化氛圍建設的看法和建議。
1.文化活動消費情況
調查對象中,每月除吃飯外消費情況為,200元以下的為17人,占10.97%,200—400元為20人,占12.90%,400—600元為12人,占7.74%,600—800元為45人,占29.03%,800元以上為61人,占39.35%。其中該消費用于購買學習資料的占32.26%,上網占10.32%,通信費占49.68%,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占65.61%,朋友聚會占51.61%,旅游占20.65%。由此可見,學生消費主要集中在購買日常用品、朋友聚會和通信上,用于文化活動的消費水平比較低。
2.參與文化活動的形式
在對日常文化活動形式的調查中,按其喜好程度排序依次是:上網看電視、電影,看報紙、雜志、書籍,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文藝類比賽、活動,體育運動,各種休閑娛樂活動。由此可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還是以上網為主。在上網目的上,選擇交朋友、聯系朋友的為114人,占73.55%,選溝通感情的為62人,占40%,選打發時間的為21人,占13.55%,選找對象以及為刺激好玩的分別為14和3人,各站到9.03%和1.94%,由此可見,學生在日常活動中,文化活動呈現水平較低的特點。
而當問及被調查者對哪些文娛活動感興趣時,選擇文藝演出的為45人,占29.03%,文體競賽的是63人,占40.65%,選藝術展覽為28人,占18.06%,群體性文體活動為79人,占50.97%。可見,學生對群體性的文體活動以及文體競賽有著極高的熱情,而對藝術展覽等藝術類活動缺乏興趣。
總體來說,“90后”警校生的業余文化活動形式相對單調,對一些高雅藝術缺乏興趣和熱情。
二、“90后”警校生對校園人文文化氛圍的需求特點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受到新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和競爭壓力影響,“90后”警校生在需求上,呈現出自由獨立,自信自主、潮流時尚的特點,他們希望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實現自我的個性展示,從而獲得自我滿足。
(一)情感與愛的歸屬需要
“90后”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年輕、最有朝氣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里,他們在情感上表現出極強的敏感化、豐富化、需要化的感情特點,同時還存在著復雜化、不穩定化和易受影響的特點。尤其是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剛離開父母、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環境,急需要尋找一份情感與愛的歸屬與依靠。
(二)休閑娛樂消費的需要
休閑娛樂消費是文化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90后”大學生精神心理發展的需要。當前,“90后”大學生對于休閑娛樂消費的需求較大,呈現出多元化、流行化、娛樂化的趨勢,但在具體內容和質量上反映出休閑娛樂水平較低的現狀。主要休閑娛樂需求集中在旅游觀光、朋友聚餐、KTV、看電影等方面,而對于高雅文學、高雅藝術等高雅文化卻鮮有問津。
(三)多媒體文化的需要
當今社會在多媒體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多媒體文化逐漸興起,而多媒體文化的興起與“90后”是密不可分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90后”大學生使用多媒體數碼技術進行學習和生活,多媒體數碼化產品已經成為“90后”大學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90后”學生對多媒體文化的需求是敏銳而迫切的,他們希望在校園文化中接觸并獲取更多的、更新的、更有用的信息和產品,以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提供便捷。
三、如何走出一條富有警院特色的“90后”人才培養道路
警校生的培養模式區別于一般大學,因而必須將警校的具體特色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將繼承警校的優良傳統與創新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相結合,將學院的規章制度、紀律作風的落實同學生的個性解放、能力提升相結合,思考、探索、走出一條富有警院特色的人才培養道路。
(一)堅持莊嚴厚重與自由開放相結合
一是要嚴抓學風作風不動搖。一方面要用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約束,應當結合警校學生管理和教育的特點和需要,不定期開展進行法制教育,要求學生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辦事,確保校園的純潔、和諧與穩定;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必須牢固樹立扎實的學風,強硬的作風,能夠經得住考驗吃得起苦,不斷磨練自身的品格意志。二是要彰顯青春激情不動搖,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充分展示警校學生的青春激情,一方面鼓勵同學們利用好課余時間努力挖掘學生們的興趣和愛好,另一方面積極為同學們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積極營造團結協作、自強自立、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進一步豐富、繁榮、向上的富有警院特色的文化大舞臺,給每位同學以出彩的機會。
(二)堅持專業教育與素質提升相結合
一是堅持把學院發展成為一所培養優秀人民警察人才的大學的奮斗目標不放松。針對監獄、戒毒等專業的特點,強化自身定位,在課程中開設一些實用、效用、有用的課程,如《罪犯心理分析》《罪犯教育學》《獄政管理實務》等專業課程,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職業技能和方法,促進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工作能力的形成。二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放松。進一步加強“90后”青年學生的開放性、創新性能力培養,在確保學生獲得專業技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開展通識教育課程,開拓視野,激發個性,從而使得校園文化、學科建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三)堅持思想教育與標桿引導相結合
一是要強化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營造一種充滿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不斷融入流行文化元素,強化思想教育的理性引導,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明辨是非能力。二是要樹立模范標桿。要在學院范圍內尋找值得學習、值得提倡的閃光點和美感,通過樹典型的方式發揮榜樣作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激發學生進行學習和模仿,從而達到引導的效果。三是要強化文化宣傳平臺建設。要利用好校園廣播、電視、報紙等文化傳播方式,并將其作為文化宣傳的陣地和媒介,幫助同學們及時了解時事新聞、學習各種知識,同時表達自己意愿,發表自己觀點和學術成果。
四、總結
學生管理工作是針對人的工作,因而需要我們以真誠、溫和、富有感情的態度去對待、去傾聽、去探討、去引導。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語言是生動”。只有牢記學校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為學生創造適度自由的大學環境,鼓勵他們探索知識、學習新興事物、自由交流想法,在遵守規章制度和校紀校規的前提下豐富其自身文化生活,通過對大學精神的認同感約束其自身行為。
【參考文獻】
[1]鄧小華.構建人本取向的高校學生管理觀念體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0,4(04):71-75.
[2]李忠華,李軍.南風效應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7,9(02):126-128.
[3]林勇娟,羅藝.決策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05(05):166-168.
[4]劉須群.警務化管理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由畢業生寫給母校的一封信引發的思考[J].遼寧警專學報,2002(01):
67-70.
[5]馬立驥,周雨臣,曾贇,殷導忠,王新蘭,吳新民,葉俊杰,馬德東,汪勇.浙江警察職業學院警察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
103-109.
[6]唐圣華.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01):130-133.
[7]王慶林.移情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教育中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17):234-235.
[8]王瓊.“金魚缸效應”理論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1(10):102-104.
[9]楊婧,任美慧.高校輔導員從傳統育人理念向現代育人理念的價值轉型探索[J].黑河學刊,2013(04):122-124.
[10]張明莉,王立巖,楊健民.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探討[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04):
418-42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