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要]高職院校專業史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應當從理念與方法兩個方面著手。理念包括,既強調與工學結合課程的對接,更強調對人文關懷的重視。方法包括二分法教學、拓展教學、文史哲內容的闡釋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史論課 技術與內涵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235-02
專業史論課即作為本專業學習基礎的史論課程,比如服裝設計專業的服裝設計史、環藝專業的室內設計史等均屬于專業史論課。
這本是專業必修課程,但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專業史論課來說,卻處于一定程度的困境之中——由于高職院校教育理念非常強調實踐與實用性,但卻嚴重輕視了對學生人文知識的教育,所以在學生心目中,包括很多專業理論課程的重要性經常被相對忽略;而像這樣跟歷史相關的理論課程,由于學生中的大部分原本就沒把中學的歷史學明白,更何況中學的歷史講得也很淺顯,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歷史觀,所以來到高職院校里就更難理解并接受這門課了。
高職院校史論課的困境應該如何解決?本文擬以建筑設計專業的史論課程《建筑史》為例,研究高職院校專業史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一、《建筑史》教學理念的修正
《建筑史》是一門幫助學生理解建筑為什么存在,怎樣存在,又如何發展的一門課;與學生的專業實踐類課程的關系是直接而非間接的,是緊密而非疏遠的。
雖然這門課在學生中確實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個別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但只從學生身上找原因,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首先要看看教師對這門課程的教學理念。應當說,許多高職院校教師還停留在告訴學生一個所謂的“史實”的層面進行建筑史教學。但對于學生來講,他們也有足夠鮮明并可以理解的立場——我要設計的是當代的建筑,建筑史中的東西都已經離我們太久遠了,沒有意義,建筑史中講的東西,我不知道又如何?學生認為這門課沒意義,這并不全是壞事,相反,卻給了我們思考高職院校專業史論課教學理念如何修正的契機。因此,重新定位教學理念就變得至關重要。
(一)在技術解讀中與工學結合課程的進一步對接
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看重技術,顯然無可厚非——以建筑設計專業為例,畢竟,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以及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過程與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一系列技術的運用來體現、完成。而且,既然建筑的設計與建造從來沒有離開過建造技術與設計技術從而完全形而上地存在,那么在高職院校建筑史的教學中,對于技術的重視則是一定不能夠忽略的;否則建筑史的系統性就會大打折扣。同時,強調在建筑史教學中提煉建造技術與設計技術,也可以更好地與建筑設計專業的工學結合課程進行無縫對接。
建筑史課程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技術進行解讀——
從建造技術的角度來說,無論古今中外,許多技術至今都是為我們所借鑒的甚至應用的。舉例來說,中國古建筑的木構架技術在半坡時期便已出現,是當代框架建筑的發端。類似這樣的例子會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原始社會的技術在當下及未來都是鮮活地存在、應用,并發展著的。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說,建筑史中也有大量可以借鑒的案例。建筑的功能布局與流線、建筑的空間序列、建筑的形體組合、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等。不管是古典建筑(以圓明園為例,宮廷畫師為之留下來的圖紙,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精華)還是民間建筑,仍然為今天的人們(包括西方的建筑設計師)所追捧。
從建筑群體的規劃布局來說,以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中國的四川山地建筑等為例,給了當代山地建筑太多啟迪。
從景觀規劃設計的角度來說,景觀規劃設計師當下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而建筑史為我們提供了無數可借鑒的方法與技術。
(二)在內涵解讀中向人文關懷升華
在建筑史中,除了對建造與設計技術的重視,建筑自身及建筑發展歷程所包含的內涵,是這門課程的靈魂所在。因為,如果不了解內涵,學生根本不會理解建筑的面貌與技術產生、存在、發展的原因與規律。比如,不同國家地區的建筑為何會呈現各自不同的面貌,這其中影響因素有哪些?同一國家地區的建筑,在不同時期產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同一位建筑師,他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體現的差異是為什么?……
但理解建筑史的內涵又有什么意義?學生不理解這些內涵,是不是就做不出設計來了?設計當然可以做得出來,但關鍵是做得怎么樣。而這取決于對人的關懷。
這個問題是學習所有史論課程最為關鍵的意義所在。而這個意義,太多學生不明就里。可這卻是一個既無法回避,又極其深刻,但并不復雜晦澀的問題——人文關懷。僅就建筑史來說,你必須了解人,并且關心人;這樣,你才能夠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中,去了解人,包括人群,也包括個體的具體的人,去關心人的心理感受、價值觀,進而才能夠理解人的價值訴求在建筑上的體現,才有可能繼續追尋建筑以什么樣的存在而呈現。
由史論課更進一步,是希望通過專業史論課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初步建立一個由文史哲所指引的價值觀,以及形成初步的批判思維。而這,不僅僅是高職院校,也是我們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都缺乏的一種教育理念。
其實不論學習任何學科,文史哲素養的具備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很多國家為什么注重通識教育的原因。
文科大致包括文學、藝術、美學等內容。如果沒有文學的素養,你就無法透視存在的表象下掩蓋的更深刻的本質,內心也無法流露出更深刻的悲憫,也無法在表象的迷亂中對美有更深刻的感悟。
哲學的意義,借用龍應臺的話說:“……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①
而歷史的意義在于,對于當下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不把它放到時間與空間的大坐標系中,你如何敢于對它當下的意義輕易下判斷?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
所以,如果要形成人文素養,必須要有文史哲知識的涉獵與思考,如此才能做到對人的理解,進而上升到對人的關懷。所以,在高職院校的專業史論課程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強化這一理念,以免學生與人文關懷理念擦肩而過。
二、《建筑史》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二分法教學
我們通常所見的建筑史教材,都是將建筑所涉及的技術與內涵包含在通篇的文字中。對本科生來說,可能理解上沒太有障礙,但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分析解讀能力就太弱了。而通常的建筑史教學,教師對建筑史料的講解也習慣性地將技術與內涵揉在一起闡述。這在本質上沒有問題,但實際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很密切的關系,高職院校的學生總體而言,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惰性強,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多費心思,有針對性地將技術與內涵分別提煉歸納出來進行授課,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所以,在我的教學中,在史料通讀的基礎上,學習分為兩個版塊——即內涵解讀與技術解讀,如圖所示:
圖1 每一歷史時期的建筑史教學版塊與流程
(二)拓展閱讀與實訓
在高職院校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雖然建筑史在本質上是可以起到與工學結合課程相對接的作用,但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希望他們能夠自己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較困難的。這便需要老師設計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史論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增加了拓展閱讀與實訓這一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使建筑史能夠幫助大一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并了解一點設計技術或者設計思想,為接下來的建筑設計工學結合課程開啟良好的對接開端,以及了解更多更深的人文知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建筑史的學習內容里,所涉及的技術與內涵,在我們當下的建筑現象中也會找到對應的部分。那么我便布置與這些部分對應的、或者密切相關的作業,以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建筑史學習的不可或缺。
舉例來說,講到賴特的流水別墅以及草原住宅,請學生在課后的拓展閱讀與實訓中尋找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形體空間的組合表達的案例,并簡單加以圖文的分析。同時,請學生尋找賴特所處的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資料。
(三)如何展開文史哲知識的講解
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幾乎無從談起文史哲的知識儲備,可偏偏所有的史論課程中幾乎從頭到尾貫穿著文史哲知識——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一旦在課堂上涉及到這方面問題,就可能面臨學生困惑不解甚至充耳不聞的尷尬局面。但與此同時,教師也必須認識到,文史哲的知識并不是遠離或者凌駕于我們的人生之上的東西,相反,在現實的人生中,我們往往能夠較為輕易地找到與這些知識相對應的存在,并通過對相類似的而且是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熟知、關注度比較高甚至是熱點的問題,來進行類比的闡釋。與此同時,教師應當用用最淺顯的語言,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文史哲的知識,從而理解史論課的內涵。
三、總結
高職院校專業史論課的改革勢在必行,與工學結合課程對接的理念,不但無損這門課的意義,而且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的內容理解得更加充分;對人文關懷理念的重視,不僅能讓讓這門課的意義更加突出,也能夠幫助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教學方法的改革,則是理念的載體。
注釋:
①龍應臺:《人文素養的必要》,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573110051/?type=like.
Abstract: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start from two aspects of ideas and methods.Ideas including,emphasizing dock of course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emphasizing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e care.The method comprises dichotomy teaching,expand teaching, explain method for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Keywords: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ollege,Technology and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