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向明確、類別領先、模式有力、制作極致”——東方衛視關于內容生產的16字方針在2016年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勵志體驗真人秀《極限挑戰》第二季繼續其現象級品質;《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喜劇節目奠定了東方衛視在同類節目中的霸主地位;《金星秀》《四大名助》等脫口秀節目形成了周間收視高地;而《夢想改造家》《急診室故事》等生活方式與紀實觀察類節目則締造了超高口碑。
“一個兩個節目成功是偶然,我們正在積極總結并尋求掌握節目成功背后的必然規律。”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東方娛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勇表示。而在東方衛視中心總編輯鮑曉群看來,東方衛視2016年綜藝節目“超常規發展”的背后有來自SMG集團的支持,也得益于整個頻道體制改革,尤其是獨立制作人制度日漸成熟所帶來的紅利,以及節目編排上的配合。
找到價值觀的河流
無論是舞美還是節目logo,金字塔元素在東方衛視新推出的周日檔原創音樂挑戰節目《天籟之戰》中隨處可見,這個金字塔設計便出自李勇之手。《天籟之戰》的舞臺整體是一個大金字塔,處在金字塔第一層的素人選擇是否要向塔頂的歌手發起挑戰,如若明星在對陣中輸給了素人,則會被從塔頂降格到金字塔下。
“每一個中國人,都希望自己人生能夠提升。中國有句古話叫‘山高我為峰,任何一座山,不管多少米,只要人能夠站上去,最高的那個點就是人可以到達的地方,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每個人心中都有與生俱來的天籟,就看能否唱出觸動人心的天籟。表達出來了,觀眾認同了,那么在這個舞臺上,就有機會走上巔峰。”李勇如此闡釋《天籟之戰》的價值內涵。在他看來,節目輸出的是價值觀,內容只是一個載體。所有成功的綜藝節目都是一面鏡子,它能夠大火,一定是照進了中國大眾的內心。“《天籟之戰》,也在試圖做這樣的一面鏡子。”
“制作電視節目是用理性的態度做一件感性的事,而東方衛視最大的強項在于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系統,每一個節目以及它的細節都能解釋這套價值觀。”《天籟之戰》總制片人、東方衛視中心總監助理兼研發中心總監任靜表示。任靜同時也擔任兩季《極限挑戰》的總導演。每期《極限挑戰》,任靜和嚴敏團隊都會花很長時間思考該期主題的哲學意義。“做每一檔節目,我們力圖可以體現出社會的橫截面,所有的痛點、淚點、笑點,這是我們制作節目的初衷。”。在這樣的理念下,《夢想改造家》不止是在改造房子,同樣也在改變生活的狀態;而《媽媽咪呀》則意在揭示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
如果以船比喻一檔綜藝節目,那它底下的河流便是社會的價值走向和時代精神。李勇認為,節目模式抑或明星陣容可能決定了這艘船的構造、發動機功率,但一檔節目的價值底色才是它的航行方向。“無論是拍電影、電視劇還是做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社會價值變化的河流,順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上。”
類型化創新
周一播出新聞類、社會觀察類節目,如《急診室故事》;周二以生活方式類節目為主,如《夢想改造家》;周三、周四主打脫口秀節目——《金星秀》與《四大名助》,而在周五至周日兵家必爭的周末黃金檔,娛樂性突出的大綜藝仍是主體。縱觀2016年東方衛視晚間節目,一周七天晚間形成了一條類別明確、重點突出的綜藝節目帶。在收視表現上,品牌綜藝集結的周日檔,東方衛視始終領先;周五、周六的綜藝節目多次殺入衛視前三;《金星秀》《四大名助》《夢想改造家》、周播劇等周間節目也表現亮眼。除了現象級和爆款節目之外,東方衛視通過這一兩年的發展,完成了基礎建設,在一周七天的收視競爭中,幾乎沒有短板。
在鮑曉群看來,2016年的東方衛視是成熟的,這種成熟表現之一在于科學的編排。如果說一個頻道的發展方向是戰略問題,那么具體至編排則是競爭戰術。“今年四季度剛推出原創音樂挑戰節目《天籟之戰》,明年周日晚間依舊以《極限挑戰》《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天籟之戰》系列等品牌綜藝為主。在維護周日檔霸主地位的同時,我們希望能將優勢向周六進一步擴展,因此對于周六檔節目會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周五晚間則會嘗試一些多元合作的項目。”對于今年表現優異的周間節目,鮑曉群表示,明年會在維持自身特色基礎上持續投入,比如,基于今年《夢想改造家》的成功,明年東方衛視將提出一個“生活家”的概念,使之成為一個節目系列,將《夢想改造家》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延伸。
成熟的表現之二,鮑曉群認為在于優勢節目類型的深耕與穩步創新。“我有一個核心觀點,一個平臺真正要有競爭力,三分之二在于其核心資源——擅長的內容類型、骨干成員等,剩下的三分之一在于優勢技能基礎上的再研發。”將一個資源的價值慢慢釋放,并在此基礎上孵化出新的內容,這是有過地面頻道管理經歷的李勇和鮑曉群的共同經驗。
2016年,東方衛視在喜劇類、真人秀類、脫口秀類三大產品線上優勢明顯,而明星品類的嫁接與創新則成為東方衛視明年的內容特點之一。這種嘗試在今年下半年已經開始,《今夜百樂門》即是一檔結合脫口秀元素與喜劇元素誕生的新節目,首播收視達1.305(CSM52城數據)。“經過幾年喜劇節目的錘煉,我們已經累積了一批強大的喜劇編劇團隊,出稿速度快且質量高,2017年,我們還會推出一批脫口秀以及喜劇節目。”任靜介紹。
除了三大明星節目類別之外,音樂類節目仍然是東方衛視不斷嘗試的重要方向之一。眼下正在熱播的《天籟之戰》強強集結了東方衛視中心三位金牌獨立制作人嚴敏、李文妤、張勁,匯聚《極限挑戰》《花樣姐姐》《媽媽咪呀》三檔節目的核心制作力量。“節目類型總會起起伏伏的,但是核心因素是固定的,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找到一個類型新的創新點。”
除目前市面上傳統的節目類型之外,東方衛視中心也在嘗試一些創新類型,如IP定制綜藝、明星定制綜藝等。明星定制,顧名思義,即為明星量身打造綜藝節目,如《金星秀》《今夜百樂門》即是以金星為核心誕生的節目。所謂IP定制指的是將優質的電影、電視劇亦或是游戲IP轉換為綜藝節目。任靜透露,《極限挑戰》第二季拍攝結束之后,她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該類型節目轉換上,目前已經完成了幾個節目的劇本設計。
東方衛視中心的研發體系為節目類型、模式的不斷推陳出新提供了源頭活水。每個月,東方衛視中心均會舉辦提案會,任何員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創意,對于可行的創意則會配備研發團隊。除國內的研發團隊之外,東方衛視中心在韓國、美國、英國都建立了研發基地。不同地區之間的工作室,可通過電話會議共同研發節目。而節目方案成熟之后,提案小組可申請研發基金制作做一個幾分鐘的樣片,進而進入到審批機制。審批通過后還有試播環節,如果節目優秀即可登陸衛視或其他頻道播出。任靜表示,“爆款節目未必能通過這套體系產生,但它保證了我們很多節目的不斷更新,并且為年輕人制作人提供了更多鍛煉的機會。”
系統之戰
“現在做節目,我們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擦地板,還有一個人專門負責遞話筒。拍攝任何一個環節之前,地板都需要干干凈凈、一個腳印也沒有;而每個話筒都不同,調音也需有所差別。”任靜認為,這些細節正體現了東方衛視中心在節目制作上的進步之處——體系健全而分工愈加細致。
“做電視節目是一個大系統工程,每一個螺絲釘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成片。”——任靜的這個認識最早來自于與外國團隊的合作。2010年,東方衛視制作了第一季《中國達人秀》,這是任靜參與的第一個模式引進節目,也讓她受到了一次“震撼教育”。拿到節目寶典之后,她發現,細致到觀眾臺的布置、觀眾入場線路以及燈光的參數等,寶典中都有具體的規定。“對于我們來說,那個時候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我們發現國外的大型節目制作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需要調配一個幾百人的團隊。”任靜回憶,從那時候起,東方衛視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團隊體系。“一方面,是增加導演的實操經驗,比如怎么找選手、怎么講故事;另一方面則是全工種的培訓。電視行業有著很多配套工種,從《中國達人秀》開始,除了導演等核心制作人員之外,我們還會派場工、舞美、秀導、燈光師等去國外學習,抑或是讓外國團隊與我們進行一個全工種的合作。”六年來,東方衛視節目制作團隊完成了巨大的轉變,也愈加與國際接軌。
完成轉變的不僅僅是單只團隊內部,同樣還有東方衛視中心的節目制作體系。2013年,東方衛視中心開啟改革之路,包括東方衛視、新娛樂、星尚傳媒、大型活動部、藝術人文頻道、戲劇頻道等等所有頻道/部門的綜藝版塊都匯聚在了東方衛視中心旗下。“我們有近900人的節目制作團隊且涵蓋面非常廣,有的擅長做真人秀、有的擅長做訪談節目,還有喜劇、戲曲等等。”要讓這支近千人的團隊真正發揮戰斗力,需要一個架構明晰、配合無縫的運行體系。
“2013年我們開始了獨立制作人改革,現在有14支獨立制作人隊伍,每年通過競聘產生,每個團隊同時負責1-2檔節目。與此同時,研發中心負責新節目的研發,大型節目的跟進,以及對外合作等等;生產中心負責節目制片、后期等制作環節以及藝人管理;市場推廣部負責所有節目的對外宣傳。除此之外,東方衛視中心還有一個專門負責預算的審核小組,審核每個項目的每一筆錢。辦公成本、人力成本等所有開支都會核算到每個節目之中,扣除掉所有成本,獨立制作人才能拿到節目的收益分成獎勵。”任靜介紹。
“我們其實是在一個平臺——東方衛視中心,來調動所有的資源,為節目的生產團隊,也就是導演團隊服務。同時每個項目內部,除導演組外,還有16個對外接口,配合導演組一起協調項目運行。”據悉,東方衛視中心一年需生產50到60檔綜藝節目,且很多時候在上海、北京、蘇州等多地多檔節目同時開工。如此規模的節目生產量,正是得益于這套生產體系的良性運轉。磨合三年,歷經了《極限挑戰》《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等多檔大型綜藝節目,東方衛視中心的節目生產體系已經基本完備,隨時可以迎接更大的挑戰。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