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的爭論在學界和思想界一直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近年來,得益于新媒體的發展,圍繞滿清政權性質的討論更是在不同媒體平臺上擴散,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這背后的深層原因實則是中國史觀的危機,如何書寫歷史、認識歷史成為一個緊迫的時代命題。在新清史的論述中,明清兩代的歷史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差異性和斷裂性,前者是一個典型的漢族政權;后者則是一個內亞帝國。近期,史學家鐘焓撰文指出了上述論斷的誤導性,為我們重新理解“晚期中華帝國”的歷史演進勾勒出了一條重要線索:第一,明清兩代的君主都具有某種“共主”的特征,清帝國君主是內地漢人所尊奉的信仰儒家之道的中國天子,也是滿蒙聯盟推崇的可汗,還是藏傳佛教信眾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和推動政教二道并行的轉輪王,甚至是能夠得到穆斯林階層擁護的伊斯蘭教庇護者。這些特征同樣可見于明代君主的身上;第二,明清兩代都存在以漢文和非漢文彼此對照的多語種文獻的“合璧”現象;第三,明代的“以教促政”也與清帝國靈活而富有彈性的宗教政策具有相似性。作者認為,明帝國“內亞性”的出現和延續,與該王朝對蒙元時代留下的龐大政治遺產的有效繼承和變通處理分不開。換言之,我們不能僅以“內亞性”來概括清帝國在中國史上的獨特位置,內亞與中國文化的相互滲透早在清帝國建立之前就已具備深厚的歷史背景。
鐘焓:《簡析明帝國的內亞性:以與清朝的類比為中心》,《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