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順,現任中信銀行行長。曾先后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擁有豐富的銀行業從業經歷。1984年至2005年期間,孫德順在中國工商銀行海淀區辦事處、海淀區支行、北京分行、總行數據中心(北京)等單位工作,并自1996年起至2005年,擔任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期間曾任總行數據中心(北京)總經理。2016年6月,中信銀行李慶萍任董事長后,由常務副行長接任行長。
孫德順在中信銀行期間,主管過多個部門,曾主管過風險管理工作,是中信銀行戰略發展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成員。他在任的這幾年,正是銀行業不良資產迅速暴露的時期。他的看法是“中國金融業股改上市后,最大的變化是加強了風控的管理。”據悉,中信銀行正加大調整授信結構力度,支持高端制造、現代服務、新經濟等領域,努力提高此類行業授信占比;嚴格控制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紡織等產能過剩行業新增授信,并制定差異化的信貸政策,重點支持符合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產能先進的優質企業,壓縮退出落后產能占比高、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密切關注國家化解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過剩產能及僵尸企業“市場出清”過程中的各類風險隱患,加強對存量業務的授信后管理。
孫德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中信銀行如何踐行“最佳綜合融資服務銀行”做了如下論述:綜合融資服務就是一家銀行如何在客戶業務發展、重組兼并和長期戰略的實施過程嵌入銀行的服務,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不僅考慮客戶的信貸需求,還要滿足客戶的直接融資需求,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多市場的融資服務。也就是采用“商行+投行”、“銀+非銀”、“表內+表外”、“境內+境外”的經營模式,構建綜合化服務平臺。
同時,孫德順表示,面對經濟新常態,中信銀行實現了六個方面轉變: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粗放擴張向效益導向的集約化發展方式轉變;轉變經營模式,從重資本、重資產向輕資本、輕資產經營模式轉變;轉變功能定位,從信用中介向包括信貸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內的金融服務中介轉變;轉變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從存貸款管理向表內外資產負債管理模式轉變;轉變風險管控模式,從被動控制風險向主動經營風險轉變;轉變盈利模式,從利息收入為主向利息和中間業務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轉變。
面對未來如何發展,孫德順強調以下兩方面。
一是零售轉型。零售業務的快速發展基于對資產的管理和資本的管理,零售業務占有資本相對少,同時順應中國個人客戶金融資產總量增速較快的趨勢。通過這幾年中信銀行財報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零售業務的營收占比已經超過25%。未來,中信銀行的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三大板塊將更加均衡發展,各具特色和活力。
二是互聯網金融。中信銀行籌建中的百信銀行,是一個依托中信銀行和百度的直銷銀行,是業內首家采用獨立法人運作模式的直銷銀行,開創了“金融+互聯網”的全新模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獲取客戶開戶等方面,百信將采用互聯網銀行的方式。原來銀行存貸匯都是在柜臺解決,但可能將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就可以在不同的地點,無需到柜臺就可以實現。與傳統銀行風控不同,它更多采用大數據來分析個人的消費行為和社會的信用狀況。百信銀行的目標客戶是普通大眾、小微企業和“三農”客戶;利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搭建開放的網絡金融平臺,構建開放、共享、共贏的金融生態;通過規模化運營促進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