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湲
2015是民營銀行的破局之年,2016是民營銀行的起航之年,民營銀行加速發展。審批上,完成“試點”向“常態化”發展的轉變,2016年新批籌11家民營銀行,僅12月就批籌6家,且仍有加速態勢,留給行業更多期許。發展上,截至三季度末,首批試點5家民營銀行資產總額1329.31億元,比年初增長67%,各項貸款611.57億元,各項存款428.20億元,均實現較快增長。業績上,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后,首批試點5家民營銀行進入盈利期,實現凈利潤5.72億元,平均不良貸款率0.54%,撥備覆蓋率471.21%,資產質量好于行業平均水平。經營上,民營銀行保持了承諾的差異化市場定位和創新型業務模式,積極開拓小微金融服務的藍海,以科技助推普惠金融發展。
這一年,民營銀行“跑的快但步子穩”。民營銀行從申請受理到正式批復平均僅用20天左右,遠低于法定時限4個月。但是,民營銀行的申設過程沒有放松準入標準,沒有降低審慎要求,沒有形成政策“洼地”,嚴格執行了“股東承擔剩余風險和合格出資人”等硬性要求。民營銀行的發展按照“成熟一家、設立一家,不一哄而起”的原則有序推進,各地跟進出臺指導細則,通過簡化和便利審批流程和準入標準,加強政策宣傳和跟蹤指導,提高審批和籌建效率。
這一年,民營銀行“把根扎得深”。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服務領域的主力軍,但信貸服務存在著總量供給充裕、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別是“三農”、小微企業和一些低收入群體一直是金融服務的短板。民營銀行的發展堅持了服務“長尾”客戶的定位,在普惠金融中穩穩扎根。截至三季度末,民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戶均余額約45萬元;個人經營性貸款戶均余額約1.15萬元,個人消費性貸款戶均余額約0.79萬元,均顯著低于銀行業提供相關服務的平均門檻,惠及了更多服務對象。截至11月末,網商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數量突破200萬家,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大專及以下學歷客戶占比達64%,45%的客群來自于制造業、批發貿易和物流等行業。
這一年,民營銀行“過得也挺緊”。出于防控風險原因,發展初期的民營銀行業務空間還沒有完全打開。營業范圍上,民營銀行須堅持“一行一店模式”,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置一家營業部,不得跨區域。客戶發展上,《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仍未放開遠程開立全功能的I類賬戶,降低了民營銀行對個人客戶的吸引。負債能力上,民營銀行很難獲得資格發行大額存單吸儲,原則上自成立三年內也不允許發行金融債,目前僅華瑞、微眾、網商銀行獲得同業存單發行資格。資金管理上,《同業拆借管理辦法》的規定,民營銀行兩年之內無法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管理,而這恰恰是持牌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最大優勢。但可以期待,隨著行業經驗的積累和業務發展的成熟,民營銀行將解鎖更多業務模式,更加深入參與金融市場。
“虎嘯龍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2016年,民營銀行告別了“顛覆傳統銀行業”的喧囂,沒有出現互聯網金融引人注目的風險事件,也沒有出現類似“蘿卜章”的違規操作,穩健的發展得到了業界和管理層的認可和肯定。相比超過220萬億的銀行業資產規模,民營銀行還似滄海一粟,但作為正規持牌銀行業金融機構,其價值不在規模而在數量,某一天我國類似美國擁有數萬家中小銀行也許不是癡人說夢。2017年,隨著金融防風險重要性的提升,未來民營銀行顛覆的對象將不一定是傳統銀行業,而會是互聯網金融背后的影子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