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毅+曹圣迪
摘要:圍繞2016年5月27日召開的首屆黑龍江省校園與社會舞蹈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及師生所闡述的關于舞蹈教育現狀中的問題,分別面向大學舞蹈專業教育和社會舞蹈教育兩個方面,進行梳理和分析。通過對現狀的梳理,找尋問題,通過分析,找尋完善教育模式,改變教育現狀的可能。
關鍵字:校園舞蹈 社會舞蹈 教育 發展現狀
2016年5月27日,由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主辦,在省內18所高校和12家社會機構的共同支持下,首屆黑龍江省校園與社會舞蹈教育研討會得以順利召開。來自國內和黑龍江省內的舞蹈界和教育界專家、學者及廣大舞蹈師生齊聚一堂,圍繞校園舞蹈教育和社會舞蹈教育的現狀進行研討。此次會議為校際之間、學校與社會教育之間搭建了互通合作的平臺,同時各位專家、學者發言中對現狀的思考,以及對舞蹈教育表達出的新觀點和新思考,引起與會者的自省和廣泛共鳴。發言者結合自身在舞蹈教育、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的感悟進行闡述,同時也表達了對此次會議召開的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表示了認可。結合會議所涉及黑龍江省舞蹈教育現狀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梳理,并分別面向校園和社會教育兩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希望借此助力完善黑龍江省的舞蹈教育事業。
一、校園舞蹈教育應注重“文”“舞”雙全
大學舞蹈教育如何能使學生既能“文”又能“舞”?本科與研究生舞蹈教育如何能形成合理的銜接?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即“文”與“舞”的結合,才能達到“平衡”狀態,才能預防“斷層”式的發展。
1.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的“斷層”現象
(1)舞蹈本科教育中的“重技不重文”傾向
在舞蹈本科教育中,存在重視技術和身體訓練,遠遠高于對文化培養的現狀。擁有舞蹈中專經歷的學生,進人中專學習時,一般是小學畢業,有的甚至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文化水平。少年時期本身具有好動的特點,加之中專階段專業課約占60%的比例,逐漸養成重“舞”輕“文”的習慣。進入大學后依舊會沿用這一習慣,大學階段的舞蹈教育仍是以專業課學習為主,以哈爾濱師范大學為例,本科階段的舞蹈類文化課僅有舞蹈概論、舞蹈史和舞蹈作品分析這三門,而從學生心智成熟和對作品內涵的把握來看,這些課程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在創作和表演時,對作品內涵掌握的需求。重“舞”輕“文”則容易給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感覺,但是在國際和國內的優秀編導和舞者的身上,卻能夠看到“文舞”兼備的特質。大學階段應培養文是舞的核心,舞是文的表達這一理念,避免重“舞”輕“文”這一不平衡教育現象的發生。
(2)舞蹈研究生階段的“斷層”銜接
“斷層”銜接是目前舞蹈本科與研究生教育銜接的普遍現象。從中專到本科,一直以“習舞”為重,到了研究生階段,理論研究成為學習重點,很多學生表示不適應,甚至不知如何開始研究生的學習生涯。閱讀和寫作成為研究生階段的核心,隨即表現出學生寫作能力差,閱讀能力不足,知識儲備不多的現狀,這是舞蹈研究生學習困難之所在,本科與研究生雖然都是舞蹈專業,但卻始終在兩條不同的高速公路上。如果從本科階段就能開始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將會大大減少“斷層”銜接現象的出現。
2.對當今校園舞蹈教育現存問題的思考
(1)理論課應立體化發展
首先,是課程設置的思考。舞蹈專業的文化課要突出立體化,以專業為核心開設橫向和縱向的相關課程。例如舞蹈編導專業應該開始音樂編輯、色彩構成、服裝設計、舞美和燈光設計等課程,以保障學生應用知識的綜合性。在理論課程方面還應拓展至哲學、美學、藝術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方面,這些課程不僅能夠為寫作提供新思路,同時在舞蹈創作中也會帶來新啟發。例如研究生階段開設的藝術美學課程,可以橫向的了解其他藝術門類的相關知識,綜合提升審美能力,如果僅僅講授舞蹈或音樂的單一審美,是難以滿足學生對美學的整體吸收。
其次,是授課方式的思考。大學課堂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輔助。例如教師在課上講到一幅畫時,如果僅僅通過語言的描繪,那么這幅畫則在教師自己的腦海中,如果通過將這幅畫投影到屏幕上,再加以說明時,“眼見為實”效果在教學上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由教師帶領學生從實踐人手的方式,在創作實踐中、在審美分析時,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能夠讓學生及時領悟教學要點,同時實踐中的不確定性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理論課應兼顧實踐應用
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都應強調理論兼顧實踐,才能解決本科階段的缺“文”和研究生階段的缺“舞”現狀。就目前在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設置而言,學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理論學習中,雖然在“文”上有了提升,但對身體的認識卻在減少。舞蹈專業的特點所致,要求具備“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特點,試想一下,一位舞蹈編導沒有舞臺經驗,如何能夠靈活運用舞臺空間;一位教師不了解創作環節如何分析作品結構;一位教師如果僅憑語言表達如何能夠將舞蹈組合教給學生。類似是舞蹈賞析這樣的課程,需要教師進行身體示范和語言講解相配合。例如在美學課程中,可以增設即興感知的環節,將美的感受通過身體即興的方式反饋給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的身體探索為創作積累素材,豐富了“文舞”兼修的培養模式。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而言,當代社會對于“舞”藝高強的專業人才需求占少數,而面向社會具備舞蹈普及教育能力的人才需求占多數,因此大學舞蹈教育需要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舞蹈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我國的舞蹈教育培養模式過于單一,集中體現在“表、導、教”三個方面,以英國的三一拉班音樂與舞蹈藝術學院為例,學院在舞蹈課程之外還開設普拉提、瑜伽等課程,并設有舞蹈科學實驗室和先進的物理治療室,此外還有專門針對舞者和音樂家進行理療的三一拉班健康診所,設有健康理療、氣功療法、針灸、水療、穴位按摩、芳香療法等中西合并的多種輔助療法。再如臺灣的臺東大學現今已有整套的身心平衡技法相關的課程設置。目前國內僅北京舞蹈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有關于舞蹈人體科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從人體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人體科學相關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對社會舞蹈教育現狀的分析
隨著大眾對舞蹈專注度的逐步升高,民辦舞蹈教育機構的開辦可謂遍地開花,但在利益面前,又有多少家教育機構是以“教育”為宗旨面向大眾,利益在先的辦學理念致使不科學的訓練方式普遍存在,這值得舞蹈教育者深刻思考。
1.社會舞蹈教育機構側重盈利
(1)存在利益至上
黑龍江省舞蹈家協會主席何欣麗在發言中提到:“針對社會舞蹈,民辦教育不應以盈利為目的。當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注重社會利益要高于經濟利益。”完全商業化的舞蹈教育機構,首要目的是盈利,其次是想盡辦法擴大知名度,忽視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幼兒舞蹈教育中,不了解幼兒身心特點而采用的成人化模式,或是拔苗助長的方式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會讓學生對舞蹈失去興趣,甚至會造成不良的心里或生理問題。
(2)不合理的訓練方式
以盈利為目的的民辦少兒舞蹈教育機構,為了達到招生目的,在訓練上就會采用不科學的方式,例如教學內容中存在與學生年齡、骨骼、肌肉不相符的技巧訓練,一旦造成損傷將影響終生。何欣麗針對這一問題表明:“在4歲時過多的體能訓練是錯誤的,國外一般招收的是12至13歲的學生,不能為了增加生源就將壓力放在學生身上。”與會的多名老師在發言中都表示,“以專業舞者的標準來要求社會辦學中的學生是錯誤的。”教學內容與年齡特點不相符,對身體開發和興趣培養來說是無益的,規范教師隊伍,對于社會舞蹈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校園還是社會舞蹈教育,無論是針對何種年齡的群體,如果我們的教學是從身體科學的角度出發,尊重身體,尊重科學,舞蹈則會往減低損傷的健康方向發展。
2.群文藝術需要新力量的注入
(1)以社會的角度
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的尚福靜在會議上表明,“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符合社會的需求,藝術館及其他社會團體很渴望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如果學校與藝術館在資源上形成共享,那么平臺的搭建將會給更多年輕人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2)以校園的角度
從實踐性而言,課堂教學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學校和學生是非常期望可以通過更多的平臺去展示和得到實踐鍛煉,同時還可以深入到活動的不同環節,例如創作、活動組織、策劃和實施等,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完善學校教育的不足,真正培養社會所需求的舞蹈人才。加強校園和社會舞蹈之間的聯系,真正做到供需相符。此次會議不僅加強了校際間的聯絡,同時也為校園與社會舞蹈的深度合作建立了平臺,在明確社會需求的前提下,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同時加大了校園舞蹈的社會實踐機會。
三、結語
大學舞蹈教育與社會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是僅憑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首先,校園和社會都應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其次,高校對舞蹈學生的培養應找到“專業”與“文化”的平衡點,有文憑不等于有文化,作為學生,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再次,高校教育在交給學生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應該讓學生意識到,針對不同人群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案,為步入社會做準備。最后,學生接受學校的教育,是渴望和需要有一個可以展現和實踐的平臺,同樣社會舞蹈教育機構希望可以通過與校園的聯合發現更多的優秀人才,通過搭建平臺給予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人實踐和展示自我的舞臺。校園與社會舞蹈是一種良性循環,學校為社會輸送人才,社會為學校提供就業機會和未來的舞蹈學生,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只有通過不斷的完善,才能促使整個舞蹈教育事業向著更加科學和健康的方向發展。此次會議的完滿落幕,并不是結束,是為下一次相聚所做的鋪墊,至此,希望有可以有更多愛舞之人能夠加入這個隊伍當中,共同為黑龍江省舞蹈事業的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