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根據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在美術創新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正確把握學生創造力特點,選擇符合學生學習心理、能夠突出學科特點且易被學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當前課程需要改革,美術教師更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把《美術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教材和學生觀融入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成為推動課改工作繼續深入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如此,要成就一堂好課,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設計得好,先聲奪人,有情趣,有意境,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就會對教學產生積極作用。導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引用詩詞名句導入就是其中之一。唐詩、宋詞、元曲代表了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在美術課導語設計方面,如能恰當地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創設意境,富有情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走進課堂,將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中國畫《荷花》一課時,筆者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來做導語,一下子就能引入主題,并得到學生的共鳴,學生的審美激情立刻被調動起來。可以說,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就是一個善于發現的藝術家,一個善于點撥的引路人,他能用詩意的方法去引導美、點擊美、發現美、感悟美。
二、運用電教媒體,再現情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掌握新知
當美術教材中出現重點、難點,需要學生探索理解、主動掌握,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教師可借助電教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再現情境,把教材、教師所講和學生思維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受阻思維順暢發展,促進其對事物的深刻理解,突破其思維定式,進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增強理解效果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秋天》一課時,由于中學生經歷淺,知識面窄,記憶力、觀察力和審美能力都較弱,因此,他們對秋天的認識也很膚淺。若要讓學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應盡可能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觀察、參觀、實踐,但由于時間、地理條件的限制,這一想法難以實現。為此,筆者依據本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用電腦將其制成大量的動畫情境:秋葉飄落、秋果累累、秋收農忙、秋林漫步、秋菊叢中……當這些大自然的秋景動畫再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他們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處于最佳狀態。此時,教師加入娓娓動聽的語言啟迪,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產生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同時再現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這樣不僅解決了本課重點,突破了難點,還使學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并積極、主動地掌握了新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能力,為其繪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其素質的提高創設了有利條件。
三、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讓教師的“評價”照亮學生的希望
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由于學生對教師有依賴性,所以教師的評價對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例如,在學習《中國民間美術》時,可以與學生共同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主題,然后自由組合,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將提問權下放,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現狀,消除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探索者。同時,學生的提問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評價內容,使教學有的放矢。師生共同參與研究評價,有效地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在美術鑒賞教學的同一項作業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來制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并根據目標分別進行評價。
例如,在學習《天上人間—壁畫》時,在自主操作階段,筆者引導學生制定兩個不同層次的目標:1.在教師提供的范作中,找一幅自己喜歡的加以變化。2.獨立設計或者與自己的伙伴合作作一幅簡單的漫畫。在評價作業時,根據學生的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性評價,給予學生極大的鼓勵和自信,如“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長大了肯定能成為一名畫家”“你的想法很奇特!老師感到很高興”等。同時,也可以運用等級評定與書面評語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成績是無聲的語言,給學生一個較高的成績,無疑是對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有效鞭策。
因此,在評價中要多采用鼓勵性評語,并委婉地提出意見,指明努力方向,如:“你的想象力很豐富,如果構圖方面加強些,我想你會畫得更出色。”這樣的評語能使學生增加對美術的信心和熱情,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鋪墊。
四、根據學生特點和學校特色,選用適當的教學方式
要想使高中美術鑒賞課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在面對教學對象時,還需要美術教師采用恰到好處的教學方式,實現在教學中學生的轉變和進步。由于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對美術課存在偏見和很多錯誤的認識。
例如,筆者在上高中美術課時,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筆者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他們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術課是美術考生的事,與他們無關,學習美術純屬浪費時間。還有一些學生不得已來找筆者參加美術高考訓練,原因是自己的文化課不行,故才出此“下策”。由此可見,廣大學生對美術課的認識明顯存在偏見和誤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來教學。首先,我們來看看美術課的兩種教學方式:1.理性分析,即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2.感性綜合式,即局部感覺歸納為綜合感受。以往我們的教學偏重于前者,現在需要注意兩者的平衡。美術鑒賞課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獲得。當學生對某些作品和現象產生濃厚興趣并全身心投入時,他們會產生豐富而強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躍,這才是真正接近藝術感受的狀態導致藝術的感悟。
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上述情況,筆者上課時就告訴學生:“高中美術課不是在培養藝術家,而是提高審美水平;而且美術課和其他學科一樣,通過學習能逐步提高,與‘藝術細胞沒有任何關系,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后來,筆者又帶領學生在多媒體教室里觀看相關影像資料,如齊白石、徐悲鴻、達芬奇、畢加索、凡高等繪畫大師及其作品,讓學生了解這些大師們都是文化修養很高的人,他們并不是因為文化課不行才學美術的。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美術課堂教學正在蓬勃發展,相信通過所有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的教學將會變得更具主動性、趣味性,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