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華 黃 挺 黃 伶
刮痧療法干預GP方案所致白細胞減少癥臨床觀察
郭俊華 黃 挺 黃 伶
白細胞減少癥;GP方案;化學療法;刮痧療法
白細胞減少癥是GP方案最常見的藥物相關性副反應之一,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事件發生率升高,常迫使臨床醫生將既定化療方案延期、減量甚至終止,從而嚴重影響化療療效,使患者失去治療獲益的機會。傳統升白藥物作用緩慢,效果不顯著;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價格昂貴,半衰期短,停藥后血象易反復。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尋求一種價格低廉、療效確切、作用持久的升白細胞治療方案。本研究將刮痧治療法用于GP化療方案治療的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觀察其對化療中白細胞減少的干預作用,報道如下。
收集2008年—2014年在杭州市中醫院腫瘤科住院行GP方案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60例,通過擲幣法隨機分刮痧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65.6±9.88)歲;肺癌10例,胰腺癌3例,其他類型腫瘤7例;利血生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5.33±9.22)歲;肺癌12例,胰腺癌2例,其他類型腫瘤6例;單純化療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65.8±10.23)歲;肺癌9例,胰腺癌3例,其他類型腫瘤8例。三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三組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卡氏(Karnofsky)評分>60分,接受GP方案化療[1]。
三組患者均采用GP方案化療三周期(順鉑60mg/m2,第1天,吉西他濱1000mg/m2,第1、8天)。刮痧組患者在化療同時,隔日行刮痧療法1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消毒后以嬰兒油潤滑,以牛角刮痧板沿患者頸背部督脈(腰陽關→大椎)及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大椎→膀胱俞)走行處,由下至上刮擦20次,力度適中均勻,保證患者無疼痛感,以出現紫紅色斑點或斑塊為度。利血生組患者在化療同時,加服利血生片20mg,1天3次,至化療后第14天停藥。單純化療組不采用任何干預措施。
觀察指標:(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各療程第7、14、21天分別測定三組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取其中最低值,參照NCIC-CTG抗癌藥物毒性分級標準[1]轉換為對應級別白細胞減少癥,比較組間差異。(2)白細胞缺乏相關性感染[2]: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若合并高熱(≥39℃)或其他典型感染癥狀,即認定為白細胞缺乏性感染,比較三組間感染事件發生率的差異。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三組患者化療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第一療程化療后,三組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相仿,利血生組均值最低;而第二、三療程化學治療后,刮痧組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水平最高,單純化療組最低。三組各療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化療后白細胞計數比較(×109/L,±s)

表1 三組患者化療后白細胞計數比較(×109/L,±s)
組別單純化療組利血生組刮痧組例數20 20 20第一療程3.71±1.53 3.50±1.87 3.91±1.62第二療程3.23±1.34 3.46±1.70 3.81±1.96第三療程3.21±1.32 3.25±1.89 3.79±1.54
3.2 三組患者出現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例數比較 將三組患者血象測定值轉換為對應級別白細胞減少癥后比較發現,在各療程化療期間,刮痧組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病例數均低于其余兩組。秩和檢驗結果進一步提示:單純化療組第一、三療程出現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病例數明顯高于刮痧組(P<0.05);而利血生組在第三療程出現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病例數亦顯著高于刮痧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化療后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例數比較(例)
3.3 三組患者白細胞缺乏相關性感染比較 觀察周期內,刮痧組未出現白細胞缺乏相關性感染病例,而單純化療組及利血生組各療程均出現感染病例。但三組感染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化療期間感染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人體外周血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是機體防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當血中性粒細胞計數<0.1×109/L時幾乎所有患者均會發生嚴重感染和菌血癥,臨床報道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有4%~21%的死亡率[3-5]。因此,緩解化療導致的骨髓抑制,特別是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對降低院感發生率,提高化療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
中醫認為,正氣強弱對人體抵御外邪侵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化療導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氣血生化障礙,衛氣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削弱,致使邪氣更易侵犯人體,誘發外感性疾病。倪敏等[6]發現氣血雙補經典方十全大補湯可明顯減輕化療對骨髓的抑制,并減少感染性發熱的機會。但由于化療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加之中藥湯劑口感苦澀,導致患者對中藥治療的依從性下降,臨床應用受到較大限制。
足太陽膀胱經在脊背雙側連續分布了人體五臟六腑所對應的總計13處背俞穴及1處八脈交會穴。本研究采用刮痧療法對化療患者頸背部督脈(腰陽關→大椎)及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大椎→膀胱俞)走行處所屬腧穴進行按摩。通過局部刺激,疏通膀胱經背部節段14處重要腧穴的經氣運行,從而對人體各主要臟腑產生興奮鼓舞促進作用,平衡陰陽,調理心、脾、腎之氣機,使氣機通暢,陰平陽秘,逐步恢復臟腑原有的正常生理功能,鼓舞氣血化生,充分激發經脈內外的營衛之氣,使人體抵御外邪侵犯的能力增強,促使邪氣從表而解。曾上劼[7]對26例患者在絡刮痧前后血白細胞計數的變化進行了觀察,發現經絡刮痧在治療痧證的同時,能對白細胞系統產生一種良性的增高刺激。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接受GP方案化療的患者中運用刮痧療法,可刺激骨髓造血機能,顯著降低Ⅲ度以上白細胞減少癥的發生率,提高自體免疫水平,降低感染發生率。
[1]潘宏銘.腫瘤內科疾病臨床治療與合理用藥[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574.
[2]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 2012年中國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8):693-696.
[3]Demnikova NP,Briakotnina EV.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pire-to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y and neu-tropenia[J].Klin Med,2004,82(1):42.
[4]文細毛,王曼平,吳安華,等.惡性腫瘤患者醫院感染與白細胞數的關系及其防治[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219-1221.
[5]Choi CW,Sung HJ,Park KH,et al.early lymphopenia a risk factor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febrile[J].Am J Hematol,2003,73(4):263-266.
[6]倪敏,戴西湖.十全大補湯治療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感染性發熱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3,10(5):446-447.
[7]曾上劼.經絡刮痧前后白細胞變化分析[J].黑龍江中醫藥,2003,(1):41-42.
(收稿:2016-05-24 修回:2016-08-22)
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No.2009CB068)
杭州市中醫院腫瘤科(杭州 310007)
郭俊華,E-mail:dpko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