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慶
(江蘇蘇州市吳江平望中學,江蘇蘇州 215221)
在科學的探索研究過程中,發現科學理論的引導標志恰恰就是科學的美,而科學的美更是其進行研究探索工作的目的和推動力。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合成的自然科學,整個課程就是一個充滿美感的和諧體。
美育指的是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通過借助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化學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科學素養,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需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化學美育教學,正是實現高中化學新課程目標的保證,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是指通過化學教學活動中的審美活動,給予學生直接的、有益的、愉悅的心理影響,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審美心理活動,產生正確的審美態度,提高審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表現美和善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形成一定的化學審美意識和修養。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讓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與新課程理念中“引趣動情”“以美啟真”“激發思維”的審美教育不謀而合。
化學中有許多事實都是與學生經驗相符的,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獲得愉快的審美感受。化學教學中利用美育素材刺激學生產生心理愉悅,就能高度地調動、誘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持久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
實踐表明,化學反應過程中的顏色、氣味及其他奇特現象都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如果能夠將這一求知欲望保持下來,就會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
美育與德育兩者都作用于人的心靈,現行化學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化學科學研究發展史,諸多中外化學家嘔心瀝血、執著追求真理的動人故事,以及他們獻身祖國的愛國情懷。例如,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侯德榜先生,立志要掌握科學技術,用科學和工業來拯救苦難的中國,突破氨堿法制堿技術的奧秘,克服重重困難發明了“侯氏制堿法”,而且他還將奧秘公之于眾,讓世界人民共享科技成果。在教學中,通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樹立良好的、健康的思想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氣節,從而產生對美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
化學教學中的美育即是用審美的眼光審視和進行化學教學,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它是創新學習的“催化劑”。研究表明:在美的感知、體驗、欣賞、表現中,學生的注意、情感、意志、感知、想象、思維等認知操作和非認知動力系統不受外界的束縛和干擾,多種感知協同活動,思維就靈活變通,自然就延伸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創造欲望與創造靈感,從而產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并釋放學生不竭的創造潛能。
現代教育模式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讓學生將知識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痛苦的任務來負擔。充分地理解、尊重學生,從學生的角度來向他們展示化學之美,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美麗的化學現象、化學規律,從而使其熱愛化學學科,增強其探索化學科學奧妙的好奇心。
教師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轉變傳統美育觀念,充分認識到美育的作用。遵循美的認知規律開展教學工作,是教學最優化的理想境界,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教學中要善于發現美,學會鑒賞美,力求創造美,及時捕捉素材,準確理解美的內涵,積極地進行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欣賞化學中的美,逐步樹立化學審美意識。
化學科學理論不僅能夠反映真的內容,而且閃耀美的光輝,如化學理論美、化學反應的現象美、物質的色彩美、結構美和化學實驗美等,是真與美的統一。在富有美感的學習情境中,利用美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快樂的情緒下獲得新知識,可以達到活躍思維的效果,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現代教育呼喚我們在遵循化學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美育素材,充分發揮化學美育的作用。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美育教育也應該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從學生的角度來向他們展示化學之美。
新教材比較多地提供了啟發性的感性材料,如插圖、掛圖、教學模型、實驗裝置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感受化學的美,嚴肅、緊張、熱烈而不乏愉快輕松的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欣賞、發現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實驗是化學理論產生的基礎,是檢驗化學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驗具有大量現象等感官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一個好的化學實驗往往體現著設計者對完美的追求,整個實驗過程就是在引導學生追求實驗美,欣賞實驗美,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接受美的熏陶,激發他們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愿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中學化學教材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我們要對實驗進行精心設計,通過規范化的操作,使實驗現象清晰明顯,再結合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其中的美。例如在學習Na的化學性質時,先演示Fe置換CuSO4溶液中Cu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現象并提出疑問:“為什么鐵絲很快變紅?”追問“如果將金屬Na放入CuSO4溶液中呢?”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銅的結論,此時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反應,卻得到了學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紅色的銅析出,得到的是藍色沉淀,讓學生既驚訝又疑惑,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他們大膽想象,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無疑會起到“以美引真、引趣”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化學的美不容置疑,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創設愉悅、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將美育教育滲透在化學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在充滿美的化學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習興趣,激發創造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鄒正.新課程高中教師手冊:化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