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洲小學2015年開始構建“方圓”課程體系,形成課程框架、課程圖譜、課程實施方案,并在全校開始實施。在框架中,我們將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校本化的國家課程)、拓展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充分意識到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學校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彰顯學校特色的重要途徑。
通過對相關文件、文獻的整理和對北京、上海一些具有經驗的學校調研,我們認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就是學校在符合國家課程標準的情況下,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的過程。
第一,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質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校本課程開發。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要保證國家課程的內容、課時、目標等各方面的落實,然后才能根據學校和地方的特點,對國家課程進行調整和完善。
第二,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要體現學校發展的特色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我們是在明確方洲小學特色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兼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科體系特點,找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契合點制定相關課程框架。
第三,我們認為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校對課程的整體規劃及教師對課程的“二次開發”這兩個因素對于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正是鑒于以上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理解,我們確定了以橫向整合與縱向拓展搭建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二維體系。
在國家規定學科課程的基礎上,學校根據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重新整合構建形成了四大學習領域,即品德與健康、語言與閱讀、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學習領域的整合不僅能夠解決學科間知識交叉重復、學習低效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整合中學科里過于分化、窄化的觀點被打通,相類、相同的內容被放在一起研究,同時也對照著課程標準一一落實。
四大學習領域對學科的整合是基于學科特點,更是基于學生協調、完整發展的需要。整合體現在學習內容的整合、學習方法的整合、教研的整合和資源的整合上。
例如在數學與科技領域,我們整合數學、科學、信息、綜合實踐,重點體現這一類學科在實踐、創新方面優勢。例如數學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和科學中的《做框架》這兩節課都是六年級上冊所學,教學計劃進度時間也比較貼近,就可以進行整合教學。科學教學中制作長(正)方體框架需要學生對長(正)方體的特征有著十分透徹的了解,用的桿件要求對長度進行測量。為了較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將科學、數學兩課時內容進行整合,其中一課時進行知識準備、操作理論指導的學習,一課時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動手實踐,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數學素養的目的。
同樣在教學三年級上《比較水的多少》認識量筒時和數學《認識升和毫升》融合教學;教學五下《時間在流逝》與數學《認識分,秒,小時》融合,有機融合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在科學學科中的應用。
在藝術與審美領域,學校整合了美術、音樂、書法,強調這一類學科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審美品位。例如在教學音樂和美術時,將音樂與繪畫巧妙結合,以恰當的音樂激發學生繪畫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同時也通過繪畫的表現,豐富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
因為語文老師大部分都兼教品德學科,在教學時,老師主動地將語文和品德學科整合,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誠實和信任》一課時,我們結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我們和誠信在一起》這個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同時品德與社會中大量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也豐富了語文課的內容,增添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原本四課時的教學任務在兩課時內能完成,提高了教學的效率。現在很多老師在領取到教材的時候已經習慣性地翻一翻目錄,尋找不同學科的整合點。
教材是貫徹與執行國家課程的主要依靠手段,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也就必然呼喚學校對教材內容的重組與創新。
在美術學科,教師在備課組組長的帶領下對學科教材進行整合,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分為四個主題;音樂學科從“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教材;體育與健康從教學內容上分為六個單元內容進行教學。在活動的過程和空間上,呈現出與課堂教學不同的特性,從而使學校的課程文化真正豐富起來,做到學校課程校本化、特色化、個性化,實現校本課程的華麗轉身。學校的校本課程《多彩童畫》《快樂足球》《最美聲音——評彈》與國家課程的單元教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相應評價,引入學分制管理,每完成一個單元(主題)的教學內容得到相應的學分。
在語文學科進行了單元整體教學和按文體重組教材的嘗試。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是按文本的內容主題劃分的,在教學時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我們嘗試采用了單元整合教學。我們初步將每個單元分為三個模塊課,每個模塊課又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模塊課為感知課,分為了解、識字、通讀;第二模塊課為探究課,分為發現、品讀、收獲;第三模塊課為提升課,分為知道、拓展、提升三個環節。例如六年級第一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一主題的四篇課文體裁、內容各不相同,但“愛國”的主線卻巧妙地串聯起四篇課文。我們以“愛國”為話題切入教學,進行教材重組。整個單元原本應該10個課時,但重組后我們只用了6個課時,這樣節省下來的課時可以用來拓展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語文教學,要關注文體,已經成為我校語文教師的共識。學校為了提高教師的文體意識,為每位老師配置了薛法根老師的《文體分類教學》專著,各個備課組都在深入研讀學習的基礎上,嘗試著將“文體分類”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首先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依據學情,初步確定本年級組研讀的一類文體。例如:一、二年級我們嘗試著以“兒童詩”教學為主要研討內容,三年級則主要研討“童話”文體教學,四年級研究敘事“散文”文體教學,五、六年級則分別以“說理文”和“小說”兩類文體進行研討。將教材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多篇同類文體的閱讀,從學閱讀方法到用表現手法,讓學生逐漸掌握閱讀不同文體的不同方法。
我校英語學科積極探索“英文繪本教學”。我們從教材中整理出不同的話題,根據這些話題,老師通過網絡、書店等途徑,搜集、整理相關的英文繪本故事,將這些繪本故事引入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激發和保持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但在實際操作中,它不具備像語文、數學等這些學科課程一樣的知識邏輯體系。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對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明確了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定位,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以靈活多樣的方式予以實施。例如我們目前在全校開展的“蘇式生活”主題研究,從美食、風俗、名人、園林、藝術、數字等方面對蘇州進行全面的實踐體驗。按照不同年級編寫蘇州“美食”讀本,了解美食價格、營養成分;講蘇州“名人”故事,走進“名人”博物館,畫名人歷史等;了解園林歷史、建筑風格、制定合理的游覽園林的旅游方案、寫導游詞;從數學方面了解木質建筑的結構框架及壓力承重原理,利用班隊課及家長道德講堂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蘇州的高雅藝術……
課程整合后,我們將改變原有40分鐘固定課時。設置“30+10”的基礎課時,主要安排數學、英語、語文、體育等學科,前30分鐘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后10分鐘為課堂精練;構建“80分鐘或半天”的大課時,兒童畫是方洲小學特色,整合后我們將兩節美術連排,形成80分鐘的大課,更有利于學生完成作品;我們將周四下午全校的課程設置為綜研、品德、班會等,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德育課程,學生也能夠更好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設置短時靈動的“小課時”,如每天10分鐘的方圓小學堂、鼓勵學生自助式學習的“自主課堂”,還有每天清晨10分鐘的自主晨誦和每天中午20分鐘的自主閱讀,從而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與發展。
學生在教室進行基礎性課程的學習。拓展型課程打破班級建制,周一、周二和周五進行分層“走班”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自主選擇不同的社團。另外,利用周四下午的時間,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博物館、植物園、實踐教育基地,走進名勝古跡,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統整型課程整合有利于孩子以相類思維進行學習,因此更可以采用“以問題為引領的自主體驗”的教學策略。我們構建了基于問題引領、自主體驗的主體性教學策略。基于“問題”,構建高質量的“主問題”或“問題群”,以更好地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切實培養孩子的整體探究意識。這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強調課前充分預學,帶著問題進課堂;課中自主體驗,解決問題學習方法;課后展開延學,帶著問題出教室。大力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成核心素養。
隨著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不斷推進,學校的關注點已經不僅局限在一堂課如何教,而是一門學科如何教,多門學科如何綜合地培養一個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和終身發展。當然,我們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推進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困難與困惑。例如學科課程的統整使教師的教學領域不再限于一個學科,這就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校本化的國家課程評價還沒有完全跟上……我們知道,國家課程校本化是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我們會一直在路上。

方洲小學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