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迎豐,朱麗君
(江蘇省無錫市胡埭中心小學,江蘇無錫 214161)
教育的發展與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緊密聯系,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帶動著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從“以教師為中心”到“生本主義”,從“分數本位”到“素質教育”,再從“學科本位”到最新的“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在與時俱進的腳步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兼顧數學學科中關于學生三個維度的培養,是核心素養形成最根本的訴求。本文站在數學學科視角,從數形結合的方法、歸納概括的能力以及數學精神價值的全新感悟入手,淺析如何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數形結合實際上是學生自主構建模型的過程,其中獨立思考、抽象、建模以及抽象理念與具象思維相結合,是學生通過數學課本身所能獲得的思維與方法。比如下面一道運用題:小紅買了三本日記本,花了18元,現在小敏買了5本,請問她花了多少錢?這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中涉及的一道練習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初步用列表或畫圖的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
高年級學生更側重于用方程式來解這道題,但對于抽象思維尚未成熟的四年級學生而言,比起公式的列舉,畫圖和列表的方式會簡單直接。鑒于小紅和小敏買的是同一款筆記本,因此學生通過列表理清小紅和小敏分別購買的筆記本數量和總價,結合除法運算得出筆記本的單價是6元,而小敏買了5本,理應是花費了30元。學生通過表格的羅列,數據更加直觀,邏輯更加清晰,得出答案的速度更快。
概括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中既基礎又關鍵的能力,不僅將相伴學生的終身數學學習,也會影響著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部分。概括一個數學對象,需要經歷觀察現象、抽取共性、篩選重點、推算演繹再到最后的確認等一系列過程。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筆算》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課程。學生對除法計算已經累積了知識和經驗,而本課提出的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計算較之以往所學更有難度卻更具規律性。因此本課教師更應該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利用知識的正遷移和對大量實例的觀察,歸納出“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的筆算”的方法。
學生通過對以上幾組算式的觀察與歸納,發現每組對比算式被除數相同,但后者的除數是前者的十倍,而答案卻是對應相反的倍數。另外,學生還發現,同時把“0”去掉,得出的答案與原算式相同,這就是它的計算方法。在歸納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學生理清、理順了計算的方法,而且促進了他們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跟課程改革步伐,以全新的教學態度,設計課堂內容,活化活動形式,盡可能地讓學生在體驗、動手、合作與探究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精神價值與生活價值,突出數學學科的內在特征。
譬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關于“角”的學習中,學生獲取的不僅是各種角的知識以及測量、繪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學習發現這些知識和技巧的發明是何其偉大,知識的益處無所不在,它們可以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自己也能在面對問題時更有“底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教學“角”的基礎知識后,在探究環節中,設計了兩個關于角的應用小游戲:“誰的眼力好”和“誰的手兒巧”。在“誰的眼力好”這個小游戲中,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打開課前老師分發給各個小組的小信封,把里面的角(卡片)倒出來,對比多媒體課件中的相應圖形,如包裝箱、三角鐵、打開的筆記本電腦(形成鈍角)等,快速地找出信封中相應的圖形。在這個考察眼力的小游戲中,學生在觀察、對比與發現的過程中,把對角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在生活中尋找角,強化了知識的應用。隨后,在“誰的手兒巧”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利用事前準備好的吸管,制作一個實物的角,并通過固定頂點,將角變大變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角的變化。
社會關于人才素養的要求是不斷變化的,但是作為教育本身,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未來發展保持“永動力”,為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加油助力。
[1]方小溪.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器運用策略研究[J].教育視界,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