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澗石
(江蘇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 215000)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绷己玫牧晳T對學生科學學習、科學素養的提升以及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在科學學習中,一個好的習慣可使學生受益終身;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可幫助學生一步步邁進科學殿堂,走向知識高峰。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不失時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科學學習,需要培養的好習慣有很多,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著重培養以下幾個習慣:
學會“聽”,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獲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給予學生“聽”的方法,養成學生“聽”的習慣。
“聽”的方法有很多,可能因人而異,但是,總體來說,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邊聽邊想。
聽時,要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把注意力集中到將要探討的科學問題上,先獨立想一想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再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逐步學會記住他人對某個科學問題闡述的要點,并做積極的信息交流。同時,猜想發言的同學會說些什么,會對科學現象有哪些假設。對于同學提出的科學觀點和假設進行歸納;思考有沒有道理。這些是十分有效的傾聽方法,學生學會了邊聽邊想,就能在科學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傾聽的習慣,訓練傾聽的能力,一定要引導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先聽后說。一是要求學生聽同學展示交流對科學問題的見解時,不一定贊同,但起碼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學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二是如果有科學結論與自己不相符合的,不要隨便給予否定,即使對同學的實驗結果和對科學現象的闡述持有不同的意見或理解,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說明……”等方式參與交流。
我們的科學教學提倡實踐和探究,其實質是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教師應該在實驗前培養學生“想”的習慣,明確實踐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訂實驗方案。
如:在執教三年級《磁鐵有磁性》時,教師提供給學生若干不同材料,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發現“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但是面對眾多材料,學生往往會盲目動手,以至于失去實踐研究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動手之前,先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么做?讓學生明確此次動手的目的,尋找到實踐的方法,知道自己在探索的過程中,應該怎樣根據實驗的現象將材料進行分類,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尤其是探究實驗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對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使學生失去科學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公布結論,而應該看到,學生出現與眾不同的科學結論,恰恰提供了眾多學生反思認識的好機會。教師應該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復實驗,重新成功,學生定會收益很大。
如:在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一些學生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不正確,或者是根本沒有觀察到。面對學生的失敗,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引導學生反思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是否正確,檢查洋蔥表皮細胞玻片制作是否到位,溫習觀察的方法是否可行,從而帶領學生進一步熟練使用顯微鏡,提升對細胞的認識。
科學學習中,“做”就是實驗操作,科學實踐。在“做”的過程中,只有學生遵循正確的實驗方法,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才能保證科學實驗和探究的順利進行。
動手之前先動腦,是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科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動手前的動腦活動,讓學生“想好了再做”,也就是養成動手之前先設計實驗方案的習慣。這是讓學生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實驗前,讓學生先制訂實驗方案,經過這樣的長期培養,學生就能學會怎樣著手解決問題,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在“做”中注意什么,要采用什么方法、途徑。長期培養,學生就會科學地思維,科學地想事情、看問題,有條理、有程序地考察、研究、解決問題。
例如:在執教《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加熱白糖,來觀察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氣味、狀態等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從而認識到“化學變化就是觀察到是否產生了新物質”這一結論。但是由于加熱白糖實驗是一個持續觀察進行記錄的過程,需要學生有著較強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在學生操作之前,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制訂實驗方案。在方案中明確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明確在加熱的各個環節對白糖的觀察;明確觀察的對象等。方案的制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實踐操作中,使探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數的科學發現,都源于觀察和實驗。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記錄習慣。這一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耐心引導,逐漸養成。
(1)給予學生充裕觀察的時間。學生習慣的養成存在于各個年齡學段,因此在科學教學中要肯花時間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給足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要讓學生明白觀察不是走過場,需要有耐性有毅力;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這份時間的付出,是給予學生一種相對寬泛的自由,允許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來自由支配自己的感官,能盡心細心地經歷感知的過程。
(2)教會學生真實記錄的方法。在科學學習中,養成記錄的習慣會使學生受益匪淺,會使教學事半功倍。教學實踐證明:在平時的觀察記錄中,有的學生善于記錄,勤于記載;而有些學生卻疏于記錄,面對實驗現象往往沒注意看或者根本不愿意點滴記載,為了完成最終的記錄,最后就自己編一些結論——這些實驗記錄是不真實的,是違背科學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習慣,要及時而真實地記錄各種實驗現象,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究。
例如:在執教三年級《莖越長越高》一課時,在課前,應引導學生在課后注意觀察自己種下的鳳仙花,定期觀察植株的變化,定時測量并記錄下莖的高度,從而得出植物生長的第一手材料。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這要求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逐步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走進課堂——小學科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紀華.現代小學科技教育[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3]張奇,沈群,韓志偉.小學科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