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 宋麗菁 陳珊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昆山市中醫醫院腫瘤外科,江蘇 昆山 215300)
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陸云 宋麗菁 陳珊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昆山市中醫醫院腫瘤外科,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 探討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下床活動水平對98例胃癌手術患者進行調查。結果 胃腸手術患者術后120 h內的平均下床活動水平等級評分為(6.46±1.23)分,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總分為(71.48 ± 5.34)分,都處于中水平活動狀態。年齡、親屬照顧人數、自我管理效能、ASA級別、手術方式、失血量、腸內營養、合并其他慢性病情況是影響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主要因素 (P<0.05)。結論 胃癌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將其影響因素分為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護理人員應從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家屬支持、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營養支持等可控性因素方面制定可行性措施,提高患者的下床活動水平。
胃癌; 下床活動; 自我效能
Gastric cancer surgery; Ambulation; Self-efficacy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1]。手術導致組織的創傷,炎癥的刺激,胃腸功能減退,而術后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術后疲勞、提高睡眠質量、加快術后康復[2]。術后下床活動已作為快速康復理念方法之一,成功運用到胃癌手術患者中[3]。Browing等[4]研究顯示,胃腸術后患者低活動量和臥床休息的情況較常見。如何提高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是護理人員關注的熱點之一。筆者通過調查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現狀、分析期影響因素,為提高胃癌術后患者的下床活動水平提供策略。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選取我院胃腸腫瘤外科105例胃癌手術患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有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為胃惡性腫瘤。(2)患者知曉病情。(3)年齡≥18歲。(4)能閱讀文字或正確回答問題。(5)ASA分級Ⅰ~Ⅲ 級。(6)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病史腦部損傷手術史藥物及乙醇濫用史。(2)精神類藥物使用者。(3)既往有骨折關節等病變而影響正常步行活動者。(4)意識不清或不合作,或語言表達不清楚。剔除標準:(1)術后需要監護時間超過24 h;(2)術中或術后出現并發癥。(3)研究過程中患者使用鎮靜藥物。剔除術后監護時間超過24 h的3例,術后出現并發癥3例,術后出現譫妄應用鎮靜藥物1例,最終符合納入標準患者9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和疾病診療資料兩部分。人口統計學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醫療費用支付形式、家屬照顧情況等,疾病診療信息包括手術方式、疾病分期、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等。
1.2.1.2 自我效能評估量表 采用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SUPPH)[5],該量表用于測評癌癥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自信心程度,共28個條目,3個維度:正性態度、自我減壓和自我決策。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55,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9~0.927。
1.2.1.3 下床活動水平評分 采用Brown等[6]下床活動水平評分法,臥床休息為0分;從床上活動到椅子1次為2分;從床上活動到椅子2次或以上為4分;全輔助行走1次為6分;全輔助行走2次或以上/部分或獨立行走1次為8分;部分輔助行走超過2次為10分;獨立行走超過2次為12分,并記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由于胃癌術后患者每天活動水平不同,結合Brown推薦制作術后5天“患者下床活動記錄表”,計算胃癌術后患者5天的平均活動水平。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由3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調查員實施。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解釋,指導患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由研究者于患者術前收集一般資料及疾病相關資料,術前評估自我管理效能感,術后采用“患者下床活動記錄表”記錄術后每天活動情況,直至術后第5天。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問卷105份,其中有效問卷98分,有效回收率93.33%。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統計學描述,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自我效能及下床活動能力得分 在98例胃癌患者的問卷調查中,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總分為(71.48 ± 5.34)分,處于中等水平,正性態度為(37.72 ± 4.15)分,自我減壓為(27.56 ± 4.32)分,自我決策為(8.24 ± 2.84)分。120 h平均術后下床活動水平得分為(6.46±1.23)分,術后第1天為(1.79±1.47)分,術后第2天(3.68±2.14)分,術后第3天為(5.57±2.06)分,術后第4天為(8.37±2.61)分,術后第5天為(10.32±2.65)分。不同特征患者的得分比較,見表1和表2。


項目分組例數/例下床活動水平/分t/F性別男706.14±1.221.76女285.78±0.86年齡/歲<4098.12±1.078.30?40~59366.42±0.7160~84565.11±1.24婚姻狀況有配偶715.42±3.281.73無配偶276.28±3.76教育程度初中級以下726.82±2.410.98高中及以上266.03±1.78親屬照顧0117.22±3.193.14?人數/人1656.57±2.16≥2226.46±3.47支付方式醫保546.36±1.311.56自費445.64±1.28
注:*P<0.05


項目分組例數/例下床活動水平/分t/FASA級別I級328.56±2.184.12?Ⅱ級446.35±1.23Ⅲ級426.28±2.04手術方式全胃切除155.75±2.046.97?近端胃大部切除326.21±1.48遠端胃大部切除517.01±2.38手術時間/min100~149157.07±1.215.33150~199556.58±0.12200~300285.07±1.36失血量/mL50~199327.53±1.673.86?200~399596.19±0.84400~80075.14±1.23切口長度/cm10~14.9227.08±1.394.37?15~19.9656.27±1.6820~30115.55±0.89留置尿管時間/d1~<2127.12±1.562.45?2~3706.72±0.764~6165.06±1.09腸內營養是305.04±2.344.82?否587.45±1.89合并其他慢性病是425.14±2.06否567.04±1.352.45?
注:*P<0.05
2.2 影響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下床活動水平總分為應變量,以患者一般資料和自我效能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性別(男=1,女=2)、年齡(<40歲=1,40~歲=2,60~84歲=3)、 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及以上=2)、親屬照顧人數(無=1,1人=2,2人及以上=3)、支付方式(醫保=1,自費=2)、ASA級別(I級=1,Ⅱ級=2,Ⅲ級=3)、手術方式(全胃切除=1,近端胃大部切除=2,遠端胃大部切除=3)、手術時間(100~149 min=1,150~199 min=2,200~300 min =3)、失血量(50~199 mL =1,200~399 mL=2, 400~800 mL=3)、切口長度(10~14.9 cm=1,15~19.9 cm=2,20~30 cm=3)、留置尿管時間(1 d =1,2~3 d =2,4~6 d=3)、腸內營養(是=1,否=2)、合并其他慢性病(是=1,否=2),見表3。

表3 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n=98)

續表3 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n=98)
注:R2=0.587;F=27.324,P<0.01。
3.1 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顯示,胃癌術后120 h下床活動水平得分為(6.58±1.45)分,處于中等水平,術后第1天為(1.92±1.36)分,大部分患者僅是床上翻身活動。這與張蕾等[7]研究一致,有待進一步提高。Browing等[4]研究顯示,上腹部手術患者術后1 d的平均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3.0 min。王公平等[3]對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快速康復前瞻性研究中指出,胃癌術后第一天應下床活動,但是對活動量未做研究。臨床護士應綜合患者各方面因素,循序漸進的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3.2 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
3.2.1 年齡和ASA級別對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影響 年齡和ASA級別與下床活動水平呈正相關,年級輕、ASA級別低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水平高。胃癌患者機體營養不足,往往有低蛋白血癥貧血的表現,加之手術創傷、疼痛、焦慮等多方面因素對患者的應激,導致患者術后疲勞,影響患者下床活動。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身體儲備功能差,伴隨基礎疾病多,生理機能退化,術后恢復較慢,而年紀輕、ASA級別低的患者機體修復快,自我調節能力強,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高,術后下床活動水平明顯提高。針對老年胃癌患者術后應加強評估,保證術后下床活動的安全。
3.2.2 家屬支持對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影響 胃癌患者心理負擔較重,術前焦慮高發[8]。研究[9]表明,焦慮、抑郁程度高的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差,并且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相對延長。家屬是患者精神寄托的對象,胃癌術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屬的支持可以提高患者術后的康復鍛煉。陳俊等[10]的研究也表明,積極配合的家庭患者下床活動時間要早于配合欠佳的家庭。
3.2.3 自我效能對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影響 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努力克服困難的堅韌性更強,能持之以恒執行自己的某種行為。本研究中胃癌患者自我效能處于中等水平,個體對疾病的認識及治療的行為能力信念不足。手術應激、加重患者的心理創傷,直接導致患者自我效能下降,影響了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
3.2.4 手術治療對胃癌術后患者下床活動水平的影響 胃癌手術傷口在中上部,下床活動時患者從床上直立身體時,往往會牽拉傷口,切口長度影響患者的疼痛感,從而影響患者下床活動水平。患者術中失血量多,造成機體貧血,加重術后疲勞和恢復延長,影響了患者術后下床活動。留置尿管的輸血液腸內營養等管道限制了胃癌術后下床活動。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將其影響因素分為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護理人員應從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家屬支持、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營養支持等可控性因素方面制定可行性措施,提高患者的下床活動水平。
[1] 吳明慧,羅莉,劉迪娜.胃癌患者術后留置胃管的安全目標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5,30(8):55-58.
[2] Jakobsen DH,Sonne E,Andreasen J,et al.Convalescence after colonic surgery fast-track vs conventional care[J].Colorectal Disease,2006,8(8):683-687.
[3] 王公平,楊言通,周博,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用于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5):489-491.
[4] Browing L,Denehy L,Scholes RL.The quantity of early upright mobilization performed following upper abdominal surgery is low:an observational study[J].Aust J Physiother,2007,53(1):47-52.
[5] 錢會娟.癌癥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的橫斷面研究及其影像因素分析[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6] Brown CJ,Friedkin RJ,Inouye SK.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low mobility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J Am Geriatr Soc,2004,52(8):1263-1270.
[7] 張蕾,張巧麗,張雨.胃腸手術患者術后120h內下床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4,29(18):21-24.
[8] Matsushita T,Murata H,Matsushima E,et a1.Emotional state and coping style among gynec-ologic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7,61(1):84-93.
[9] 趙秀玲.腹部術后患者的心理特征與早期康復鍛煉依從性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6,20(7):1726-1728.
[10]陳俊,潘海龍.術后病人康復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20):3154-3155.
江蘇省昆山市社會發展科技專項(編號:KS1552)
陸云(1981-),女,江蘇建湖,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腫瘤外科護理
宋麗菁,E-mail:xiaozhuer1234@yeah.net
R473.73,R473.57
A
10.16821/j.cnki.hsjx.2017.02.029
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