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玲 楊敏
自行車旅游作為一種全程旅游、全程體驗、全程歡樂的健康旅游活動,集休閑、健身、環保低碳于一身。文章通過對國內外自行車旅游的25篇文獻進行梳理,認為國外的研究較豐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究體系。國內的研究集中在介紹自行車旅游的發展現狀及意義上;對自行車旅游者行為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對于自行車道的建設和布局方面,自行車旅游開發及產品設計方面方面。最后,對該領域的研究做了簡要分析提出建議。
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大約200多年的時光。20 世紀 70年代后期,自行車被認為是一項環保節能的交通方式而被推廣,自行車受到人們青睞,并逐漸發展成一種專業旅游產品。國內自行車旅游開始于8O年代初,在校大學生,率先成為了國內倡導自行車旅游的主力軍。自行車旅游作為集休閑、健身、環保低碳于一身的健康旅游活動,是我國進入旅游新時代需要重點打造的旅游產品。
一、自行車旅游概念的界定
Simonsen和Jorgenson(1998)最早提出定義:“任何國籍的人 ,在其假期的某個階段使用自行車作為其主要交通方式,且自行車是其度假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屬于自行車旅游者。Ritchie(1998)認為自行車旅游者是“指人們以度假為目的,離開慣常居住地不少于24小時或一晚,自行車是其主要交通方式且為其度假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Pratte(2006)以及Lamon(2009)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短途/一日游騎行者是指每日從居住地或度假設施出發的騎行者,屬于自行車旅游者的概念范疇。英國國家自行車網絡組織(2013)將專業的騎行者納入自行車旅游者范疇。
國內尚沒有哪位學者對其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萬亞軍 、蒙睿(2008)對自行車旅游的概念做了初次界定,認為自行車旅游是指游客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以騎行為主要旅游體驗而展開的一種戶外旅游形式。黃克己、楊葵、徐龍軍(2011)對自行車環島旅游產品進行了界定,指在特定的島嶼范圍內,以大中型旅游客車為主要旅游交通工具,集低碳環保、休閑健身、體驗享受為一體,提供資助或半自助的,并且具備組織化、有序化的有形環境和無形服務的綜合。
二、國外自行車旅游研究內容
國外對自行車旅游的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自行車旅游者行為特征、旅游產品供給、自行車旅游的影響和理論研究四方面。
Beierle(2006)對自行車旅游者從游客來源、性別與年齡、行為特征、騎行動機對環境的認知隊自行車旅游者的行為特征進行調查研究。Pratte(2013)從體驗的視角認為,自行車旅游產品應該具備充足的旅行空問和相應的道路安全感,能在風景、文化遺產和安靜的自然區域中穿行,能引起感官的興趣,具有多樣性的地形和光滑的路面,具有合理的通達服務與之銜接。Gantar、Kocis和 Pehnec(2013)認為自行車旅游產品應提供自行車信息點、騎行友好的住宿設施、自行車騎行路線圖、自行車租賃、自行車修理設施等服務”。Pratte(2006)認為應該開展產品的營銷策略。Simonsen和Jorgenson(1998)最早提出自行車旅游雖然促進了旅游投資周轉率和旅游就業率的提高,但更大量的資金投入能否帶來與之相應的經濟效益還有待進一步論證。Cope,Cairns和Fox(2003) 等以英國國家綠道網絡(NCN)為例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隨著自行車廊道連通各個社區,能夠改善相對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有助于提升社會包容性,有效促進社區融合,解決社會排斥。Simonsen和Jorgenson(1998)肯定了騎行者環境友好的特性。Leiper(1990)構建自行車旅游系統模型,包括自行車旅游系統包括旅游者、旅游業、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5個要素。
三、國內自行車旅游研究內容
國內自行車旅游研究開展較早的是臺灣地區,大陸有部分學者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自行車旅游發展意義及問題
學者們認為自行車旅游提出低碳文化、環保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萬亞軍、蒙睿(2008)認為自行車旅游對生態旅游、自助游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還能對游客進行環境教育,促進自行車產業的發展。李增民(2005)就“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公路賽”對青海旅游業發展的意義、作用以及沿途周邊體育旅游資源的影響進行了討論。于全濤(2011)認為自行車旅游是低碳經濟發展主題下的新模式。王祥(2013)運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我國自行車旅游存在政策與法規不健全、宣傳部到位、缺乏推廣行動、缺乏技術培訓與指導、缺乏經費預算和配套設施等問題。
(二)自行車旅游者行為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自行車旅游者的行為特征研究大多是實證研究,研究者通過對旅游者的調查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吳迪、劉志民(2013)通過調研發現上海市自行車旅游者傾向于團體出游;旅游目的地喜歡環境好、景點多、硬件設施完善、出游便捷的綜合型旅游景區;旅游者的參與動機以健身康體為主。萬亞軍、蒙睿(2011)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得出了昆明市自行車旅游者的主要動機以鍛煉身體為主,騎行偏好期望值高的因素是環境空氣質量。江金波、崔霄(2015)基于內容分析法對進藏騎行者的旅游動機進行研究,得出了騎行者的多種動機包括騎行者渴望實現夢想、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探尋、對西藏凈土形象的憧憬等。張鵬楊、田里(2016)以環滇池自行車旅游者為研究對象,發現主要動機是自我發展、探索、社會交往、逃避四個因子,對自行車車道和環境景觀的重視程度高,廁所設施和涼亭等休息設施滿意度低。袁姝妏、何杰、楊超、賀躍(2012)以成都為例,借助GIS技術,形成了安全保障、信息服務和服務設施3大影響自行車旅游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鄧冰(2014)采用ROST CM6對北京市最低自行車論壇的旅游精華帖進行系統梳理,針對騎行者關注內容、出行時間、熱門騎行地點、騎行面臨的問題鄧內容進行分析。王汝輝、潘笑宇、李雪霖(2016)通過對成都龍泉山近郊騎行者的研究發現,自行車旅游通過自身心理、與他人關系、對自然的態度和對什么的態度四個層面對騎行者產生積極影響,心理影響超過身體影響。
(三)自行車道建設和布局
自行車道作為慢性交通系統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建設和布局中如何規劃和優化是學者研究的重點。羅成書、周敏、錢苗(2011)以杭州為對象,發現杭州自行車服務點與休閑旅游點的空間耦合度較低、與旅游流網絡特征的協調性較差。柯水平、孟維偉、袁國柱(2012)以西安明城墻旅游功能區公告自行車項目為依托,提出公告自行車道路線規劃及優化方法。黃紹梅、常勝超(2014)以承德市為研究對象,從重視慢行交通系統統一規劃、建設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體系、加強引導慢行出現方式等方面探討對策。張亞芳(2015)以蘭州市為例,研究黃河沿岸自行車旅游慢性系統的開發,認為要尊重騎行者特征,在黃河沿岸布局服務節點,慢性系統與旅游流特征相協調。
(四)自行車旅游開發及產品設計
國內的自行車旅游開發及產品設計重點放在了旅游線路的設計方面。黃克己、楊葵、徐龍軍(2011)以RMP法為研究工具,對海南自行車環島旅游產品的市場進行調研分析,最后對自行車環島旅游產品進行設計并提出具體的開發方案。張鵬楊、梁坤、馬克祿(2012)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方法,根據結果預測未來幾年自行車旅游將會在本地區快速發展。余子萍(2013)對臺灣地區自行車旅游發展進行了研究,發現臺灣地區依托優勢的觀光休閑自由,良好的交通設施和食宿條件,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積極開發自行車旅游產品,已形成諸多特殊旅游線路。牟爽、文涵(2012)通過分析還能自行車旅游現狀、開發條件,提出如何在海南建立健全自行車旅游,尋找適合海南自行車旅游發展的到來。萬亞軍(2010)認為自行車旅游可以與其他旅游活動如觀鳥旅游、鄉村旅游、科考旅游等相結合。
四、結語
國外自行車旅游的研究較國內開展的更早,取得的成績更可喜,不光有大量的實證研究,理論研究也較豐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究體系。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國內的研究存在幾個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國內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介紹自行車旅游的發展現狀及意義上,很多的研究并非實證研究,而是圍繞開發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提出宏觀層面的策略性建議,深入系統的討論較少。第二,國內對自行車旅游者行為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研究頗多,運用的方法技術不光有問卷調查還有GIS和ROST CM6,是實證研究的主要領域,但是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第三,對于自行車道的建設和布局方面,大多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上升到理論層次。第四,自行車旅游開發及產品設計方面,大多從產品體驗方面入手,而對于作為一項旅游產品基本的服務、營銷很少涉及。
隨著政府對自行車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重視,加之國內自行車旅游實踐活動蓬勃開展,騎行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俱樂部、網絡論壇組織的活動豐富多彩,未來自行車旅游的開展和研究都具有廣闊空間。我國學者應借鑒國外研究方法和成果,構建我國自行車旅游研究體系。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