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霞
旅游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對地區經濟發展貢獻較大,能支撐地區經濟發展,在傳承地方文化、發展地區經濟、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城鄉形態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能動作用,旅游業成為推動地方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以旅游業促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模式,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三門峽市積極發展旅游業、加快地區城鎮化發展進程的重要切入點。本文針對三門峽市旅游經濟發展狀況,借鑒國內外旅游城鎮發展路徑,結合三門峽城鎮化發展目標,分析了重點旅游城鎮及其發展模式。
引言
由于旅游業在傳承地方文化、發展地區經濟、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和優化城鄉形態等方面具有能動作用,同時國家也將旅游業確定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因此,發展旅游業促進地區城鎮化發展進程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以發展旅游業為導向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途徑。由于旅游的帶動效應及經濟、社會價值較大,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旅游業發展帶動的新型城鎮化模式是一種驅動力較強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吻合了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要求和建設道路,將旅游城鎮的建設主動融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旅游業驅動的城鎮化發展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直接動力。
一、旅游城鎮的概念
旅游城鎮是擁有特色的人文、自然資源,在城鎮經濟結構中旅游業占主導地位,旅游資源保護完備,生態環境品質優良,提供相關旅游產品,并由此產生良好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縣城或鄉鎮。曾博偉對旅游小城鎮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旅游小城鎮是擁有獨特或者較高品位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娛樂、觀光、休閑抑或商務活動頻繁,且旅游經濟在當地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旅游業對當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帶動比較明顯的鄉鎮。本文認為旅游城鎮是具有特色的人文或者自然資源,旅游業在城鎮中是主導產業,旅游接待設施完備的城鎮或者小城市。除此之外,國內有很多旅游界學者對旅游城鎮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產生了很多認識,綜合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由于旅游業驅動城鎮化發展。陸林認為,旅游城鎮化是指旅游業是推動城鎮化的一種動力,旅游業在發展的同時能夠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如果單純從消費的角度看,旅游城鎮化是指為人們的消費等級由傳統的日常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變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而對城鎮功能的完善,旅游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必然引起的城鎮化進程化的加快。黃震方認為,旅游城鎮化是指旅游區內非城鎮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聚集,旅游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鎮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城鎮在人們的旅游活動中作用逐漸加大。
二是旅游城鎮化是旅游景區的城鎮化傾向。李鵬認為,旅游城鎮化是城鎮內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在地區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同時也是旅游景區內景點的不斷人工化,景區的發展建設更加趨向去城鎮化的現象;徐紅罡認為,在旅游城鎮化是旅游景區的城鎮化傾向,在旅游景區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負面因素,如對景區內旅游資源的分割和破壞、景區內和景區周邊建筑擁擠等,景區及其周邊旅游基礎設施、接待設施過度建設,明顯大于游客需求,導致了“過度城鎮化”。
二、三門峽城鎮化狀況和發展目標
(一)三門峽城鎮化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三門峽市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大力提升了城市功能,三門峽市區作為三門峽地區發展的旅游中心城市作用增強。三門峽市積極構建以三門峽為區域中心城市,以澠池和義馬、靈寶為兩翼,以310國道沿線小城鎮為紐帶的現代化城鎮體系。三門峽市在發展城鎮化的過程中提出了“兩大三小”組團發展的部署,形成了以三門峽市內的湖濱區、開發區和中心商務區和以陜縣的城區、產業集聚區為基礎的“兩大”組團;以義馬、澠池、靈寶和盧氏四個縣城城區為主體的“三小”組團。
三門峽市不斷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逐漸改善資源型城市人居環境狀況,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四大一高”戰略的不斷清晰,產業集聚、經濟活躍,為城鎮化的實現暢通了戶籍渠道。三門峽市實施了加快城鎮化進程大提速的行動,各個城鎮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鎮的功能逐步提升,三門峽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人口由鄉村向城鎮集聚速度加快。
(二)三門峽近期城鎮化的發展目標
城鎮化的建設要依照三門峽城市總體規劃有序進行。至2020年,在城鎮化的建設中近期要著重建設以三門峽為區域中心城市,以澠池和義馬、靈寶為兩翼,以310國道沿線小城鎮為紐帶的現代化城鎮體系,同時,以“兩大三小”組團《以陜縣縣城、產業集聚區為基礎的新區“兩大”組團;以義澠城區、靈寶市區和盧氏縣城為主體的“三小”組團》進行規劃部署。構建“一核、兩翼、三帶、多點”的市域城鎮空間總體格局,形成一個分布有序,層次分明,彼此聯系,相互協調的城鄉空間網絡格局。“一核”即以三門峽都市區為全市發展的核心。以陜靈盆地的城鎮發展空間為主要載體,依托隴海鐵路、連霍高速、209-310國道等區域交通走廊及城市快速路系統,形成帶狀組團型城鎮群體結構,是帶動全市城鎮化及新型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兩翼”分別是澠池-義馬產業發展翼和盧氏生態發展翼。澠池-義馬產業發展翼是依托澠池縣城和義馬市區的一體化發展,以及煤-電-鋁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與循環升級,聯合周邊英豪鎮、觀音堂鎮等小城鎮,成為帶動全市傳統資源型產業高端化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發展的核心。盧氏生態發展翼是以盧氏縣城為中心,依托三門峽南部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旅游資源,將是帶動全市綠色經濟與休閑經濟發展的“生態之都”。“三帶”分別是沿黃河生態帶、崤山-小浪底生態帶、伏牛山-熊耳山生態帶。是三門峽市域城鎮空間發展所依托的三條生態保護帶,也是三門峽建設宜居城市、生態城市、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撐。
三、國內外旅游城鎮的發展路徑
中國早期的旅游城鎮化道路主要是依托著名景區發展得以實現,許多旅游城市或縣城實際上就是著名風景區改名而來,如張家界市,黃山市等。但目前中國還沒有旅游產業高度聚集,旅游城鎮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在一些旅游熱點地區的小城鎮,旅游業已經成為推動當地城鎮化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一些工業化難以覆蓋到的邊遠地區,旅游業推進城鎮化的作用更為明顯。比如,1984~2002年,四川省的城鎮化率從13%增加到20%,只增加了7個百分點;但是同期九寨溝縣兩個旅游小城鎮永樂鎮和漳扎鎮城鎮化率卻分別增加了25個百分點和31個百分點,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旅游業的推動作用。
我們也可以來借鑒以下發達國家的旅游城鎮化經驗,世界發達國家通過旅游實現城鎮化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旅游產業的高度聚集發展形成巨大的人流,進而帶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從而使得城鎮化快速推進,甚至發展成為一個旅游性的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是墨西哥的坎昆,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另一種是通過旅游產業適度聚集,推動鄉村地區以一種漸進、協調的方式實現低度城鎮化,這種城鎮化方式更多的利用了鄉村風貌、傳統文化等獨特的吸引來發展旅游,旅游市場的穩步增長促進了城鎮規模的擴大,甚至新城鎮的產生。如日本東北部的山形縣小國町和大分縣的湯布院鎮。
四、三門峽市旅游城鎮的開發模式選擇
(一)旅游城鎮的發展模式依賴于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程度
旅游發展模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式,由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同,其旅游經濟發展模式也呈現出差異性。旅游發展模式和路徑的選擇能加速城鎮化進程,根據三門峽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對旅游空間規劃布局和城鎮布局的原則和精神,構建一部分小城鎮,進一步發揮城鄉規劃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三門峽市旅游城鎮的發展模式必須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并能夠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帶動和促進的作用。旅游城鎮的建設離不開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是旅游城鎮建設中的重要內容,2009年,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該發展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到2015年實現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7.71億人次,每年旅游從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使鄉村旅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柱,通過旅游業的推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三大目標。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能促進和加快旅游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旅游城鎮化的建設也能促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程度。旅游城鎮的發展必須依托于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任何旅游城鎮的建設都不能脫離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而自成體系,地區旅游城鎮的發展模式選擇必須綜合考慮該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程度。
(二)三門峽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狀況
1.各城鎮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差別較大。三門峽地區 33個鄉,29個鎮,其中澠池縣12個鄉鎮,陜縣13個鄉鎮,盧氏縣19個鄉鎮,靈寶市15個鄉鎮,湖濱區3個鄉鎮。鄉鎮中人口多少差別較大,較小的鄉鎮有店子鄉等約4千人,較大的鎮是各縣的城關鎮約10萬人左右。各城鎮的旅游人口密度差別較大,距離城市較近的鄉鎮規模較大,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距離城市較遠尤其是比較偏遠的鄉鎮人口密度較小,鄉鎮規模小,各鄉鎮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差別較大,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好的鄉鎮大多位于風景區附近,鄉鎮內旅游資源比較豐富。旅游基礎設施較差的鄉鎮大多是距離風景區較遠、旅游資源組合情況較差不利于發展旅游業。各個鄉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關聯度很大,相比起來,因為旅游業的開發所帶動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相當明顯。
2.各城鎮旅游資源稟賦差別較大。三門峽地區地處秦嶺東南麓,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塬為主,可謂“五山四陵一分川”。大部分地區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間,大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森林面積695.6萬畝,森林覆蓋率47.99%,居河南省第一。三門峽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怡人的氣候和較好的自然環境,也決定了三門峽地區內獨特的風貌,從總體上來說三門峽地區內自然類旅游資源稟賦較高,這也決定了具有較高旅游資源稟賦的鄉鎮具備了發展成為旅游城鎮的條件。
(三)不同的鄉鎮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旅游經濟發展情況來選擇旅游開發模式
由于各鄉鎮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造就各鄉鎮大小差異、人口密度差異、同時也決定了該鄉鎮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水平。各鄉鎮由于轄區內旅游業的開發狀況不同造就了鄉鎮經濟上的差別、人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水平、對待旅游業的態度等。因此,經濟狀況、轄區內人口多少不同、轄區內旅游經濟狀況不同的鄉鎮必然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旅游城鎮發展模式。總體上來說,旅游城鎮的發展模式可也通過兩種方式來驅動:其一為旅游驅動型小城鎮。通過城鎮核心地區旅游產業的高度聚集發展形成巨大的人流,進而帶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從而使得城鎮化快速推進,成為旅游城鎮,如靈寶的函谷關鎮、店子鄉等。其二是通過漸進式的旅游發展來發展旅游城鎮,這些城鎮的旅游資源聚集度較低,距離高級別的旅游資源較遠,那么通過傳統的農業生活方式,或者當地的民俗特色,風氣,特殊的地貌與居住環境等來逐漸的建成旅游城鎮,如靈寶的大王鎮等。
(四)重點旅游城鎮的選取和開發模式選擇
在靈寶市,選取函谷關鎮作為旅游城鎮進行重點建設。函谷關鎮,位于靈寶市北郊,人口一萬至二萬,交通便利,連霍高速公路靈寶市站出口設在境內,靈函公路交通便利,公交車直通鎮區和旅游區。因其古老的老子文化歷史淵源擁有景點20余處,因此,以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為依托,逐步與周邊景區如燕子山、娘娘山等景區進行資源與產品整合,深度挖掘區域文化內涵,建設以函谷關鎮為中心的旅游城鎮,完善旅游城鎮的旅游支撐體系,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建成以旅游驅動的旅游小城鎮。
在陜縣,選取西張村鎮作為重點發展的旅游城鎮。張村鎮位于陜縣,是陜縣面積最大的鎮,人口規模達到3萬以上。距離三門峽市區21公里,交通便利。毗鄰國家3A級旅游景區——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三門峽-甘山國家森林公園)陜西的西張村鎮和靈寶市接壤,靈寶市內的旅游景區如函谷關旅游區,娘娘山旅游區,漢山旅游區距離西張村鎮較近,因此,在陜縣西張村鎮作為旅游城鎮的條件比較優越,陜縣西張村鎮發展成為旅游城鎮也是旅游驅動型的。
在澠池縣,旅游景區具有很強的集聚性,澠池縣的段村鄉集中著澠池縣四分之三的旅游景區,仰韶大峽谷、黃河丹峽、石峰峪風景區,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所在仰韶村則位于澠池縣城北9公里的韶山腳下。因此,在澠池縣,為了帶動縣城北部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考慮到旅游景區的聚集狀況,選取段村鄉作為旅游城鎮。
盧氏縣內四個旅游景區呈點狀分散分布于縣城周邊的深山區,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獅子坪鄉,豫西大峽谷位于官道口鎮雙龍灣風景區位于雙龍灣鎮熊耳山風景區位于湯河、橫澗兩鄉境內。盧氏縣面積較大,人口稀少,鄉鎮的居民多分散居住,鄉鎮規模較小,人口過少,在旅游產業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發揮的有限,因此,在發展旅游城鎮的道路上,要把重點放在縣城,將盧氏縣城培育為旅游城市。
五、結語
在旅游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何種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要結合當地的城鎮化發育狀況和旅游業發展程度以及旅游資源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本文結合國內旅游城鎮化的發展經驗,結合三門峽旅游發展實際,并參考《三門峽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三門峽旅游城鎮化發展的兩種途徑,以期對三門峽發展旅游城鎮提出建議。
(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