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晶
一、非物質文化資源
(一)語言文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不一定有文字,獨龍族的語言存在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但文字產生的時間比較短。獨龍族歷史上是沒有文字的,以前都是采取刻木結繩記事和口頭傳遞信息。
(二)民間藝術
1.民間音樂。獨龍族的民間歌曲和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常見的有敘事歌、習俗歌、山歌小調、勞動歌、祭祀歌、兒歌等。這些曲調有的自由流暢,旋律優美,有的則較為規整,節奏鮮明。
2.民間舞蹈。族人在遇到高興的事時喜歡用唱歌跳舞來表達,其中“剽牛舞”是年節里最隆重的一項傳統活動,每到過節做祭祀,大家都會圍著牛跳剽牛舞,然后將牛肉均勻分塊,乞求來年五谷豐收和平安。
3.獨龍毯工藝。獨龍毯也叫彩虹毯,由手工編織而成,原材料為麻,一般有紅黃黑白四中顏色條紋。現在獨龍毯除了當衣被之外,還可用作裝飾品放在家中,顏色十分鮮艷。
4.藤蔑橋技藝。藤篾橋是獨龍族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鋼索上用鐵絲或者藤篾編織成網絡形狀,上面墊著20厘米寬的木板也就是腳踏板。
(三)傳統習俗
1.飲食習慣。由于獨龍江全年氣候濕潤,降水量很大,不適宜果樹生長,蔬菜瓜果都很少,主食比較簡單,一般有土豆、苦蕎粑粑、白薯、玉米、豆子、青稞等,解放后又增加了大米為主食。
2.文面習俗。文面是獨龍族婦女的古老習俗,但不屬于強制文面,而是女孩到了十二三歲時自愿者都可以進行文面。獨龍族沒有職業性的文面師,只要有一定的文刺經驗的女性都可以給別人文面,一般文面手術多進行在冬季,氣溫比較低,有利于受文者術后的休息和傷口愈合。其文面的說法各說紛紜,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解放后,獨龍族婦女中已沒有人再文面,婦女文面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剽牛祭天。剽牛用的獨龍牛一般是鄉里或村里買來或是富人家提供的,前來做客的人先用歌神贊頌主人的美德,祝福其家人前程燦爛幸福。
4.祭祀習俗。獨龍族民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原始的祭祀文化尚有不少留在民間。獨龍族居住地交通閉塞,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人們對一些自然現實無法完全認知,懷著對神靈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靈,希望在他們虔誠的膜拜后可以風調雨順、消災納福。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獨龍江位于滇西北旅游區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西邊,是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93,植物立體分布類型明顯,動植物保存完好。獨龍江流域是熱帶亞洲成分,由于緯度的差異,南邊溫熱,北邊涼爽,為旅游開發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基礎。
三、獨龍族區域發展旅游的限制因素
(一)基礎設施的滯后性
獨龍江鄉的隧道雖然已經開通,可以緩解其對外交流不便的限制所帶的壓力,但是交通條件仍是制約其旅游業發展的的最大因素,公路等級低,通達能力弱,路窄彎道多,車輛都是繞山前行,加大了游客的進入成本。目前,因為道路交通問題,仍有部分錯落不通電,飲水困難,沒有醫療、金融、電信機構,這些問題都尚待解決。
(二)經濟支撐脆弱
其經濟發展緩慢,生產力水平低,獨龍江鄉仍然是云南省最窮困的地區之一。最基本的日常用品都不能自給自足,更加無法為游客提供一個舒適的旅游環境。
(三)旅游環境容量有限和其脆弱性
旅游開發對獨龍江的植被影響較大,容易遭到人為破壞,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無法大面積的開發,從而導致旅游環境容量十分有限。
四、促進獨龍族旅游開發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基礎性建設
景觀路邊的標識牌需要標示清楚確切的地理位置,給予清晰的解釋說明,主要包括入口、出口、指引標志、歡迎標志、警告標志和禁止標志,這些標識牌可采用木質材料或者石塊,增進壞境和解說的協調性,同時,應更多的借鑒現代旅游發展的規劃來進一步使當地的旅游業成為更加現代化的服務型行業。
(二)引進人才
提供好的條件和政策吸引外來人才,以此保障旅游業的良好發展。對獨龍江區域的旅游管理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增強旅游開發意識。也可把部分區域以私人承包的形式承包給個體戶來經營,引進外來投資人員和管理人員,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三)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拓寬客源市場
加大市場宣傳力度,通過報刊、電視、書籍、網站等各種媒體形式大力宣傳獨龍江的旅游開發,加大獨龍江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要落實素質和形象兩手抓的發展觀,在世人眼中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使獨龍江旅游深入人心,吸引國內外游客的眼光,從而拓寬客源市場。廣泛開展獨龍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的生態環保意識,始終把生態系統和旅游資源保護放在首要地位,使整個獨龍江鄉的旅游發展之路順著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前行。
(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我們在旅游開發的同時也要增強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環保意識,從而有效促進獨龍族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